移至主內容

有機 有玄機

2007/11/08 17:04
4,424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最近各種商品調漲的聲音不斷,消費者掏錢買東西也就更加謹慎小心,除了價錢的考量,消費者當然也希望能夠兼顧品質,尤其是吃進肚子裡的食品安全。也因此雖然價錢高出好幾倍,很多人仍然願意購買所謂的有機農產品,想要確保吃進肚子裡的是健康沒有污染的食品。

    但是花了更高的價格,是不是就能保證我們吃的安全?在台灣購買所謂的有機商品,又有哪些玄機?#     在海拔900公尺的高山上,劉先智和太太葉品伶正忙著整理菜園,把躲在葉子裡的菜蟲一一找出來,因為再過15天、他的高麗菜就可以採收了。     來自台南的劉先智,原本是個牙醫師,13年前因為教會傳教來到新竹的石磊部落,他在這裡除了做義診、宣導口腔衛教,還推廣無農藥、無化肥的有機蔬菜。     雖然石磊部落的農民沒有使用農藥,也沒有使用化肥,不過卻不能自稱為有機蔬菜,因為他們沒有認證的標章,因此在今年他們打算申請有機認證。     目前農委會認定的有機標章,只有慈心基金會、美育基金會、台灣有機協會以及寶島有機協會等四家,不過市面上看得到的,卻多達12種以上,甚至還有非有機商品魚目混珠。     為什麼市面上有這麼多的假有機呢?因為有機蔬果的市場優勢、就是價格。走進賣場,只要打上「有機」的字樣,價格立刻水漲船高,像是這瓶傳統米醋,一瓶595毫升只要27塊,可是旁邊這瓶標榜「有機」的糙米醋,卻要價239塊,足足貴了14倍。但是,這些錢,真的花在刀口上了嗎?     根據農委會的統計,台灣有機農業的面積只有1709公頃,佔總種植面積的0。03%,和歐盟5%的栽植面積還有一大段距離,而且去年還曾經發生花蓮有機銀川米被農藥汙染的事件,當時農糧署署長解釋,這是因為隔離帶不夠大的關係。     然而事件發生一年後,光是靠隔離帶還是無法徹底解決鄰區污染的問題,再加上台灣地小人稠,要加大隔離帶的確有困難;發展有機需要有適當的環境,但問題就在於台灣到底有沒有那麼多適合的環境。     楊順弘是美育基金會的查驗員,他認為國內發展有機農業不過十來年,認證的機制還不是很健全,而且查驗人力普遍不足,也沒有專業的證照,嚴重影響查驗品質,例如目前四家認證機構的查驗員,加起來還不到一百人,每年卻要檢驗910戶的有機農民,查驗的公信力備受消費者質疑。     既然法規沒有辦法保證這些標榜有機的蔬果,全都是「真有機」,民間團體只好自力救濟,像是主婦聯盟就特別針對葉菜類做硝酸鹽的檢測。根據歐盟的研究發現,蔬菜硝酸鹽的含量只要超過3000ppm就有致癌的可能,可是目前台灣農政單位到現在都還沒有相關的規定,所以主婦聯盟的訴求,就是由自己來選擇吃誰種的青菜和水果。     國產的有機蔬果缺乏保障,那麼吃國外進口的有機食品、是不是就比較讓人安心呢?     在有機商店裡,架上擺滿了進口的加工品,有機腰果、有機南瓜子、有機燕麥粉等等,不過還是沒有人能保證,這些食品就是真有機。     今年3月,農委會總算公告了「有機農產品及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往後凡是未經驗證的農產品都不能自稱為「有機」,不過還要等兩年才會開罰。     今年5月,農委會又宣布,允許有機農產加工品、有5%的農藥寬限值。這再度引發各界的爭議:含有農藥的農產品,還算得上是有機農產品嗎?     台灣的種植環境越來越糟,政府對有機農業的規範也總是慢半拍,劉先智和石磊部落的居民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還是努力打造有機園地。    劉先智相信,大自然有一定的法則,只要土地健康、種出來的農作物就健康,當然吃的人也會健康,這應該算是人類的基本飲食需求,但是在台灣,即使有像劉先智這些人做了這樣的努力,即使消費者付出了比較高的代價,這個需求卻未必能獲得滿足。     農政單位的腳步,什麼時候才能跟上來呢?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