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藝重拾人生 嘉鹿藝坊
【記者 游芳如、王曉琦/嘉義鹿草報導】
嘉義監獄設立的「嘉鹿藝坊」,販售手工小點心與交趾陶藝術品。這些精美的作品由受刑人親手製作,不僅是為營運收益,更是為協助曾因一時糊塗,或生活所迫而誤入歧途的受刑人,藉由學習一技之長,為未來鋪路。同時,也為在地的交趾陶工藝傳承貢獻了一份力量。
嘉鹿藝坊 販售受刑人手工藝品
嘉義監獄自營商城販賣受刑人製作的各式商品,種類豐富,出自監獄內的「嘉鹿藝坊」。曾在法務部矯正體系服務十餘年的賴擁連教授,對監獄內部運作十分了解。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 賴擁連:「除交趾陶外,他們有做木雕,然後也有做食品類的,比方說瓦片餅乾,或者說鳳梨酥之類的。」
文化進監獄 培養受刑人技藝
民國八十到九十年初間,法務部欲將文化意識引入監獄。使受刑人有一技之長,同時保存與傳承傳統技藝。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 賴擁連:「(民國八十到九十年初間)那時候的一些法務部部長,他們重視到受刑人應該要培訓技藝,所以逐漸在監獄當中,請他們(監獄方)規劃一些能夠有技職訓練的課程。」
交趾陶國寶級藝師 呂勝南:「(時任法務部部長)曾勇夫先生,他很注重文化意識,所以來找我說:『能夠將你的技藝帶到監獄,教那些犯過錯的孩子嗎?』用技藝來幫助他們是最好的,藝術能夠美化、淨化人心。」
監獄技職訓練 文化保存新動力
在對受刑人進行技職訓練的同時,監獄也積極與地方社區建立連結,將傳統技藝融入培訓課程,為文化保存注入新的動力。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 賴擁連:「那時候(民國八十到九十年初間)它(法務部)提倡一監所一特色。一個監所盡量去把在地,這些傳統技藝的老師邀請到監獄裡面來,邀請到監獄裡面來之後,教他們(受刑人)這些傳統技藝。所以你可以發現,現在可能在外面沒有人在做交趾陶了,可是監獄裡面有人在做交趾陶。」
傳統工藝雖市場有限,仍以其獨特文化價值,吸引小眾消費者,開闢屬於自己的出口。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 賴擁連:「可以發現的就是,傳統的技藝,它可能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像交趾陶,我們還是可以做,甚至有一些宮廟可能要客製化(監獄的交趾陶工藝品)。」
設多元工廠 技藝與就業雙贏
因傳統工藝消費者有限,監獄推行「一監所一特色」,進一步拓展為「一監所多數特色」,發展多元工廠,如蛋捲、餅乾等,使受刑人出獄後更容易就業。嘉鹿藝坊也因此提供受刑人學習的機會,同時為在地技藝傳承作出貢獻。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