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腳渡.紅蟲.落難神.活動廟
三腳渡據稱是台北市的最後漁港,位於捷運劍潭站附近。
昔為葫蘆堵(社子)、劍潭與大龍峒(大浪泵)三地的對渡碼頭而得名。
三腳渡之所以吸引我的注意是,有一天,從台北開車回北投的路上,在劍潭路與承德路交叉口等紅燈時,忽然看到號誌燈桿上「三腳渡」的路標,當時我正在蒐集、探究台灣地名的由來,頓時感到莫名的好奇。經過數次實地探訪,並不斷在網路上查閱許多資料,除了得到地名由來的答案以外,同時覺得此地許多故事中的「紅蟲」和「落難神明」非常特殊,因而編寫本文。
三腳渡據稱是台北市的最後漁港,位於捷運劍潭站附近,步行約15~20分鐘可達。由劍潭路西行,穿越承德路直走到底,從三腳渡擺渡口登上基隆河堤頂後,往下走就到了。三腳渡所在,通稱後港墘( “墘” 音同 ”奇”,是水岸邊的意思)。位於基隆河、淡水河和番仔溝(番仔溝的位置大約在中山高速公路與延平北路五段交會的附近,水道與高速公路平行,是基隆河的一條舊支流,從基隆河貫穿到淡水河,日據時期以前,由此進出社子島都必須靠竹筏對渡,政府來台後,建了一座延平橋,以方便居民出入,在民國64年建造高速公路時被填平)所圍成沙洲的東南角。
三腳渡昔為葫蘆堵(社子)、劍潭與大龍峒(大浪泵)三地的對渡碼頭而得名,在淡水河、基隆河航道運輸全盛時期,曾湧進數百艘船隻撈蜆、撈蛤、捕魚,景象十分壯闊。可惜,數十年前,陸運逐漸取代了早期的河運。
近60年來,隨著台北市人口的激增,家庭與工廠的廢水逐漸成為基隆河、淡水河的主要污染源,原有的溪流資源受到衝擊,魚類、蜆仔、蛤蜊也漸漸消失。此期間,三腳渡的船人,於嵧公圳(?公圳)的基隆河排水口,發現了污水性的紅蟲。紅蟲生長在有機的腐質泥水中,以腐敗的有機物為食,是一種河川、泥水遭受中度到重度污染下的指標生物,可做為養鴨和養殖鰻魚的飼料。在蛤、蜆無法生存之後,仍舊眷戀三腳渡河水的這群船人,改撈此地的紅蟲賣給商人。隨著鰻魚價格的高漲,三腳渡曾為全台灣紅蟲的供應中心,對三腳渡的船人來說,這是他們最難忘的一段黃金歲月。但是,基隆河受到污染的程度迅速而急遽地加深,三腳渡的船人終於無奈地說:「基隆河實在太髒了,髒到連紅蟲都活不下去了。」換言之,紅蟲的生意也沒有機會做了。
民國70年代,台灣盛行大家樂、六合彩的賭博,甚而演變成一股全民狂熱,簽賭者往往四處求神問卜,但是,每當開獎後,到處分傳「槓龜」的簽賭者,遷怒、怪罪神明的無能,常將神像截肢、砍首、毀容,並將之丟棄以示報復。三腳渡船民陸續在基隆河上拾獲許多「殘破神像」,他們將神像修整之後,迎往天德宮供奉,長期下來,這種神像反比原先廟裡供奉的神像還多(據稱最多時曾達200尊以上),使得土地公廟竟成為落難神明的收容所。在天德宮裡面,新神、舊神齊聚一堂共享香火,而信眾也一視同仁共同敬拜。
十幾年前,政府在基隆河的整治計畫工程中,將三腳渡規劃成現代化的河濱公園,河床上的天德宮成了違章建築,收容落難神明卻自身難保,面臨被拆除的厄運。三腳渡信眾絞盡腦汁,終於戲劇性地,為天德宮發明了「機動轉移陣地、隨時準備落跑」的生存法則,每當拆除大隊執行拆除前,他們就將天德宮連廟帶神一齊抬離現場,等到拆除人員離開,再將廟宇抬回原地奉祀,幾經流亡奔波,為了方便搬移,他們乾脆在宮廟底座裝設輪子,以應付市府的拆除取締,行動便捷地「逃亡」,而「落難神明」伴隨「活動廟宇」遂成為繁華都市裡的特殊景觀(底座裝設的輪子,現已卸除)。另者,由於天德宮緊貼在基隆河的河岸上,每當颱風來襲水位暴漲時,常會遭受淹水之苦(最嚴重時曾被淹達2.5公尺高),此地的信眾乃群起捐款,將廟宇改裝成一座「電梯」的型式,最高可提升8公尺(與其背後的堤防同高),從此絕對安全無虞,當然,這也是一項廟宇形式的創舉!停筆之際,除了敬佩三腳渡信眾的智慧之外,思之更不覺莞爾!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