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學普查 讓民眾親近小辮鴴
【記者盧易詩、曾冠瑜/雲林縣報導】在雲林縣元長鄉田野間聚集的鳥兒,總會吸引路過的民眾停下腳步欣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每年都會來台過冬的貴客--小辮鴴,俊俏的外型吸引大批鳥友前往觀賞牠們美麗的身影。
小辮鴴普查活動至今已邁入第四年。二○一二年雲林縣野鳥學會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合作,設計一整套簡單明瞭的普查流程,參與的志工利用GPS定位系統、專業望遠鏡等設備,調查負責樣區內的小辮鴴數量,並記綠小辮鴴棲地的特徵。讓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民眾也可以參與普查,並藉由這項公民科學活動,讓民眾更加親近大自然。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副研究員林瑞興說:「所謂公民科學活動是一種在全球蠻普遍、發展也越來越旺盛的科學活動形式,參與公民科學活動的志工常被稱為公民科學家。」 比起傳統的科學活動,公民科學家需依循一定的標準程序蒐集資料, 活動的範圍較大,持續的時間也較長。
公民科學活動最主要的目的,是讓不具科學專業的公民科學家利用簡單的觀察記錄設備,依照專業科學人員設計的普查流程,參與科學活動的資料調查。透過執行普查活動的過程,來自社會各個領域的志工可以深入了解小辮鴴這種候鳥的棲地與習性,也更能清楚認識調查標的物的特性,體會科學活動的意義與內涵。
林瑞興說,這次小辮鴴普查活動屬於較小規模的公民科學活動,主辦單位以二○○九到二○一一年的統計資料作為依據,挑選出雲林縣的八個鄉鎮作為調查樣區,分別是東勢、崙背、褒忠、元長、土庫、虎尾、斗南及荊桐。
參與普查的志工一大早就到雲林縣元長鄉的和平國小集合點名,隨後驅車前往各自負責的樣區,一邊拿著GPS定位系統確認自己所在位置,一邊觀察田野間是否有小辮鴴的蹤跡,一旦發現小辮鴴,隨即利用專業的望遠鏡清點小辮鴴群的數量,並登記所在棲地的特性,如:水田地、收耕後的土豆田等。確認已經徹底巡查樣區後,志工們須返回和平國小告知主辦單位普查的結果,為了慰勞普查的辛勞,主辦單位還準備炒米粉等鄉間佳餚,讓參與志工品嚐。
第一次參加普查的志工陳珊珊表示,她非常高興可以參與今年的普查,在經由設計普查路線的過程中,走了很多平時無法發掘的鄉間小路,「雖然調查的樣區沒有出現任何小辮鴴,但我還是看到了很多水鳥,還有水鳥生活的棲地景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