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鄉吃喝玩樂 教會居功厥偉

文字-A A +A

【陳韋鑑專題報導】春節期間是許多人採買年貨與旅遊觀光的好時機,當我們前往市場消費時,是否想過眼前的蔬果安全有誰把關?苦惱著要去什麼地方旅遊,才能兼顧親近自然又有教育意義?其實,如果能多花一點心思,不僅會擁有新的收穫,又能幫助教會原住民兄姊的經濟狀況。

近年來,有許多原鄉部落開始推動深度觀光與有機農業,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為了協助部落教會兄姊的民生需要,也積極成立產發平台,讓原住民兄姊的農作物有機會在平地的教會與機構販賣,避免中間商剝削,提供新鮮優質的產品,促成買賣雙方都得益處。

總會原住民宣道委員會幹事歐蜜‧偉浪牧師說,總會推動產發平台主要是為了因應原住民兄姊農作的銷售困境,全國55個原民鄉鎮雖都有農會,但是由於過去國民黨的操作方式,導致農會某些特定人士擁有特權,所以扁政府時期才會將農、漁會民營化,然而至今中盤商剝削問題卻依然無法解決。
目前總會的產發中心以協助原鄉農產品到長老教會所屬各教會與機構銷售為主,歐蜜‧偉浪說,雖然銷售的數量有限,但是對原鄉兄姊與同工來說是很大的鼓舞,同時也避免了過去農會與果菜市場的剝削,「當然也要感謝平地兄姊、教會的支持與總會所屬3家醫院的合作。」歐蜜‧偉浪舉例,馬偕、彰基與新樓醫院都願意把醫院入口處的精華位置提供給產發中心設攤,醫院同工也都會協助銷售,「這當中有許多美好的見證。」

提到目前部分原鄉朝著有機種植推廣的目標努力,歐蜜‧偉浪說,轉型有機種植就算在平地進行,也有一定的困難,部落需要投入的耐心與資本更高,過程中也要持續配搭更多的培力觀念。但是他強調,有機種植是符合聖經看守土地的概念,同時作為基督徒,這也是為自己種植作物負責的表現,「尤其是在中國黑心產品大量傾銷台灣時,支持本土原鄉有機農業不只是保障原鄉經濟與愛用國貨,更是守護自己健康。」

歐蜜‧偉浪認為,原鄉的有機農業是結合現代農業知識與傳統原鄉農法,包括石磊部落等,20年來與主婦聯盟合作,已經打出品牌。不過在轉型期常有小額借貸困難與產銷問題,在金融借貸方面,總會較沒有施力點可以協助,而在產銷方面,也因為蔬果有保鮮期,需要長期規劃與各中區會配合開發新通路。歐蜜‧偉浪呼籲各地方中會可以建立「集體共購」的觀念,提出需求來與原鄉各中區會的產發部合作。在展望未來方面,農產品品質管理、產品與部落文化的結合、優質民宿觀光及行銷輔導等,都是產發中心預計的方向。

原住民產業發展中心所服務的地理廣闊、產品多樣,事工所需的人力、物力與相關資源都相當的大,這也是目前產發中心所要面對的實境,而這些問題在全國兄姊的支持,與平地各中、區會的主動協助下是有可能解決的,例如中會可統計各教會每週主日後愛餐所需蔬果,統一向總會產發或是就近向原鄉中會的產發部訂購,舉手之勞對原住民兄姊來說卻是很大的支持。

泰中農產觀光

蔬果結合觀光 思考原鄉特色

【陳韋鑑專題報導】原住民中區會設有產發部,協助所屬教會農戶的產業發展、銷售及轉型,避免中間商的剝削。以泰雅爾中會為例,泰雅爾中會產發部長撒盎斯‧尤命牧師表示,產發部至今成立4年,針對教會農戶產品做協助,主要的銷售產品包括5月至8月的水蜜桃、8月至10月的水梨與10月至12月的甜柿,產地包括桃、竹、苗與台中南投等地。目前與總會合作,在總會所屬機構與各教會銷售,光是彰化基督教醫院的點,每年可以賣到6000多盒水蜜桃,分別由7間教會農戶供貨,對教會來說是很大的幫助。

除了機構協助販賣以外,前往各地方教會擺攤也是常見的做法,不過撒盎斯‧尤命指出,由於各教會常自行聯絡平地教會販賣,產發部無法控管品質,偶有糾紛傳出。如果是產發部協助的教會,會要求對產品負責,發現果蠅等問題,農戶都會負責更換新品。

近2年來泰雅爾中會產發部開始思考擴展銷售通路等問題,但撒盎斯‧尤命說:「根本的問題在於我們自己的產品是否有特色?」他認為,不能放任品質不顧卻一味希望平地教會認購,這對平地教會來說也是壓力,如果原鄉作物能有自己的特色,吸引教會兄姊主動訂購,會是比較公平且長久經營的做法。

近年來許多教會開始朝有機農業轉型,一方面是極端氣候讓雪梨等作物產量減低,另一方面,由於許多水果是一年一穫,市場風險較大,有機農業價格比較穩定,如果長期訂購對買賣雙方都有保障,不會受到市場價格波動影響。

「只依靠蔬果是不夠的,許多教會也開始結合生態旅遊,」談到生態旅遊,撒盎斯‧尤命說,目前許多教會本身提供住宿與生態旅遊導覽的服務,也很歡迎散客。教會兄姊開設的民宿很願意接待基督徒,平地兄姊只要打電話到教會即可,包括北部的烏來、寒溪、武塔、巴陵、加拉、司馬庫斯、鎮西堡、馬里光與石磊等教會,中部的達觀教會等,都很歡迎平地兄姊前往拜訪。

蘭嶼生態導覽

人文生態之旅 提供達悟觀點

【陳怡萱專題報導】「林投樹皮用來綁飛魚」「珠光鳳蝶的寶寶最愛吃馬兜鈴」「把棋盤腳帶回家的話,那天捕到的飛魚全部要丟掉」,談起蘭嶼生態文化,在地人稱「黑妞」的廖明德如數家珍,他在野銀部落土生生長,也是達悟區會野銀教會會友;6年前回鄉從事生態文化導覽,2012年接任野銀發展協會理事長,推出「黃昏市場」讓遊客能直接品嚐當地食材,替部落農產促銷。

 

全島導覽、介紹傳統地下屋與拼板舟、夜間觀察、帶浮潛,廖明德樣樣自己來。他認為在地人最適合從事這些工作,除了對傳統文化、自然生態、社區人文等都要有相當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蘭嶼人觀點」。廖明德自信說:「這絕不是台灣的導遊做得來的。」

蘭嶼得天獨厚,島上有不少「本地限定」的動植物,例如台灣最大的蝴蝶「珠光鳳蝶」僅存於蘭嶼;全身雪白富含高蛋白的光澤蝸牛,過去是蘭嶼長者的營養補給品;會在夜晚發出「Du Du Wu」的蘭嶼角鴞,一直被達悟人視為「魔鬼的化身」。廖明德說,許多達悟族人特有的文化與習俗,經過解說才能了解,否則只是「外行看熱鬧」而已。

廖明德建議最好安排4天3夜時間,才有時間進行全島導覽、認識部落文化、浮潛,還可到東清灣夜市、野銀黃昏市場吃喝當地料理。他驕傲地表示:「大自然是上帝賞賜給達悟人最好的禮物,不必出國,蘭嶼就是世外桃源!」

 

廖明德積極推廣部落文化、行銷在地農產品,連續好幾年舉辦的「黑妞部落路跑」就是他自掏腰包規畫,要讓遊客與當地人在跑步中拉近距離、感受蘭嶼之美。他透露今年要再推出「西瓜觀光節」,「蘭嶼的西瓜吃過沒?除了甜甜的還有點鹹鹹的哦,是海洋的味道!」

導覽超過2000人次、也接待過教會團體,廖明德歡迎大家到蘭嶼來做客。不過他提醒,雖然達悟人很熱情,希望到蘭嶼的遊客與當地人能「互敬、互重」,抱著開放的心入境隨俗,在街上遇到人說聲「阿古蓋」(你好),接受招待或服務後留下一句「阿又矣」(謝謝),彼此都能留下美好回憶。

馬圵、達蘭埠無毒農業
花蓮要上午來 賞花海食有機

 

【林宜瑩專題報導】過年時想到花蓮走走嗎?無論是太魯閣國家公園風景區,還是沿著9號公路往台東走,都有美麗的風光,只是過年期間,恐怕會因塞車而大損興致,「上午來,千萬不要下午到,最好是坐8人的廂型車。」太魯閣中會總幹事拿難‧達道牧師建議,要到太魯閣國家公園玩,一定要記得「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若要去花蓮馬太鞍光復濕地、清水斷崖、瑞穗農場、鯉魚潭、或布農族馬遠、奇美部落,基本上都不太會塞車,或可以考慮從花蓮新城到台東卑南,這將近100公里橫跨13鄉鎮的8個農會,剛好形成花東花海,花東縱谷花海以油菜花與波斯菊為主,當地農會還將花蓮馬太鞍的蓮花、壽豐的萬壽菊、富里桂花、關山洛神花、鳳榮的野薑花等製作成特色便當,讓大家除了眼睛欣賞花海,也能滿足一下肚腹之慾。

 

講到吃的,教會界大多聽過馬圵農場的農產品及達蘭埠(Talampo)部落的無毒金針及有機椴木香菇,這些都是阿美族部落的農產品。2001年7月桃芝風災後,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宣及教社的協助下,結合花蓮當地受災原住民,在2003年8月一起創設了馬圵共同農場,所謂的「馬圵」,在阿美族語為「新開墾、土地肥沃」之意。

馬圵農場生產阿美族傳統風味的香紫米、竹筍、薑、野菜等,都以有機方式耕作,為了行銷馬圵農產品,包括鎮平教會林玉心、岡界教會周銀蓮等牧者開創許多教會通路,也將容易腐敗的木瓜、南瓜製成「一度冰棒」,目前馬圵農產品都經有機認證與定期檢測,受到大眾青睞與信任。

位在花蓮富里的達蘭埠部落,又被人稱為「黑暗部落」,以往在每年6至11月都有生產金針,從2003年開始改成有機無毒金針,並將阿美族共同產業經營的傳統運用在生產上;而在達蘭埠附近的羅山瀑布,也有很特殊的泥火山地形,都是過年期間大家可以前往散心、騎車的好去處。

台東布農部落
布農雕塑園區 悠遊鹿野風光

 

【邱國榮專題報導】有意前往台東鹿野觀光,可選擇離鹿野車站車程僅20分鐘的布農部落。為方便觀光的住宿旅客往返,布農部落有專車接送,而團體住宿,部落也有20人座的巴士,免費服務接運團體住宿旅客,甚至提供包車遊覽鹿野,帶著遊客遨遊當地風采。

布農部落位於台東縣延平鄉桃源村,由布農文教基金會所設,是白光勝牧師一手創立。布農部落園區內,有許多原住民藝術家創作的大型雕塑品,多數是木雕、石板,也有少數的鋼構鑄鐵的藝術創作品,是一個開放給原住民藝術創作者展示各種現代藝術的大型戶外展場空間。

遠離都市塵囂是台東迷人的特色,有原民藝術風各式雕塑陪襯下的布農部落,遊客行走在園區內,隨時可以感受到布農部落信手拈來的原味巧思;駐足於個別的藝術品前,也能進一步體會上帝的創造之美。同時,園區裡族人的親切,也令遊客流連忘返。

白光勝說:「不少來到這裡的朋友都說,來布農部落一定要喝咖啡。」轉進部落咖啡屋,咖啡屋裡端出來的香醇咖啡,都是以虹吸壺烹煮,精準以沙漏計時4分鐘滾煮,香氣四溢的萃取精華,立刻飄逸在空氣中,尤其倚靠在阿美族藝術家Eky(林益千)所雕刻的木椅上,欣賞大自然藝術山景的同時,啜飲著挑逗味蕾與嗅覺的咖啡,飽滿的精氣神立刻盈滿全身。除了咖啡,在木造的部落咖啡屋裡,也可以品嚐園區自製的季節果汁與冰沙,以及布農風味小餐盒、烤豬肉與茶葉蛋等。

園區的住宿設施,有座落山谷的小木屋,也有設備接近商務旅館的套房,而清晨的鳥叫與晚裡的蟲鳴,是打開窗戶就可以聽到大自然所演奏的不同協奏曲,令人心曠神怡。佔地廣闊的園區,遊客可以盡情踏青,而附近的觀光景點也是遊客不可錯過,如果走訪觀光景點疲累了,還可以到紅葉溫泉泡湯,或是選擇腳踏車,輕鬆踩踏當地田園風光,欣賞日本人稱小富士山的美麗景緻。

排灣德文咖啡
德文深度探索 飲咖啡聽歷史

 

【林家鴻專題報導】屏東三地門鄉德文村在日治時期就已引進咖啡,後來產業沒落,但百年植株猶在,近幾年族人開始管理,逐漸打響名號,如今700多位村民,半數皆種咖啡。

德文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德文教會牧師李耀光表示,在88水災之前,教會就鼓勵信徒栽種咖啡,但卻不被市場認同;災後為了改善族人生計,他請人到村裡培力訓練,鼓勵兄姊參加公部門評鑑,德文咖啡的高品質才為人所知,成為部落的主要收入。

 

位於台24線旁的德文,素來遊人如織,但鮮少有遊客深入周遭部落。為提高部落能見度、創造就業,李耀光結合政府、民間資源,親自培訓導覽員、設立獵人學校,利用祖先留下的生態、文化遺產,發展深度旅遊。「牡丹鄉有牡丹社事件,我們德文也有抗日的德文事件。」他驕傲地說,部落諸多景點之一的日本派出所遺址,就是讓遊客了解在地史的活教材。

「每天都有觀光客來玩!」李耀光說,以前族人不懂得運用這些資產,但現在能體會這是上帝恩典。他所做一切就是「幫助大家活出排灣族文化」,發揚部落之美。

 

「因德文咖啡名氣打響,我們現在也開始種咖啡。」達瓦達旺教會牧師郭明輝表示,台24線途經三地門、德文、達來村,會友除了種些雜糧、蔬菜自給自足,也在空地學種咖啡,由三地門產銷班代售。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師生近來也協助整理舊部落,培力族人做生態導覽,期盼讓長久以來從事短期工作者,能發展在地永續產業。

排灣重建關懷站專員蔡愛桂表示,災後3年多來重建站與中會產發委員會,除藉由安排教會領袖至南投、台東等災區考察,彼此分享交流,學習產業重建外,也在長老教會總會支持下,協助教會連結內、外部資源,推動各項產業復振方案。重建站目前正在轉型,將向政府登記為社團,結合公家資源,展開新事工,盼在重建區發展「接待家庭」,從招待教界外賓開始,促進產業消費,也有計畫成立產銷平台。

魯凱產業觀摩
教會投入關心 改善原民生計

 

【林家鴻專題報導】88水災重建即將邁入第4年,教會協助族人改善生計的腳步猶未停歇,魯凱中會產業發展部1月22日在長老教會總會原宣產發中心支持下,為信徒舉辦「在地產業觀摩」。

活動由魯凱重建關懷站負責承辦,該站專員蔡建華傳道指出,災區族人災後努力耕種,重振產業,卻為難以行銷而苦惱,此次安排好茶、茂林、美園、佳暮等教會牧長信徒教會,前往霧台鄉觀摩咖啡產業,及禮納里永久屋部落、茂林區的民宿和工作坊,盼藉由這些在地產業災後復振的實務經驗分享,為災後產業復振開闢新天地,給還在打拚的族人信心。29日也舉行「產業研討訓練會」,作深入研討。

觀摩行程中的霧台咖啡,以中會產發部部員、霧台教會執事麥修妹經營的「督姆谷萊」咖啡作代表,她是霧台國小老師、巴正義長老的妻子。魯凱中會議長、霧台教會達努巴克.拉歌拉格牧師說,過去族人種五穀雜糧、製作手工藝,無法談得上有什麼主力產業,手工藝也隨著原鄉大量生產,失去優勢,近幾年在,巴正義帶頭種咖啡,慷慨將種子免費與會友分享,大家才知道咖啡能改善生計。

咖啡雖尚未大規模種植,但依達努巴克看來,是較有「前景和錢景」的高經濟作物,族人有興趣投入,他也請專家到部落傳授烘焙技能。他說,「這是老人產業」,主要由留在部落的阿公阿嬤管理,霧台教會有30戶。儘管部落面臨青壯年人口外流,但松年大學、團契的長輩都很勤奮地為部落打拚。也感謝中會產發部投入資源。在烘焙上,因目前尚無購置大型烘焙機器,許多人仍得下山請別人烘培。

霧台素來為知名景點,有固定客源,達努巴克不擔心咖啡的行銷,去年中會新建置的網站除了發布各教會消息,也期盼成為產銷平台。近來就先以推廣霧台咖啡作試驗,結果成效頗好,除了一般遊客,不少牧長兄姊也聞風而至,讓達努巴克和麥秋妹等會友忙著接待。麥秋妹說,對她這種不擅使用網路的人而言,網路行銷頗有幫助。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12.04.24

TCNN

加入時間: 2012.04.24
11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聽見台灣 從歌曲發掘歷史

2013-10-17
瀏覽:
8,492
推:
43
回應:
17

打造友善環境 讓旅遊無障礙

2013-05-15
瀏覽:
7,010
推:
1
回應:
0

基督徒棒球員 擊出信仰安打

2013-05-09
瀏覽:
15,998
推:
27
回應:
0

齊來說母語 看見傳統之美

2013-01-18
瀏覽:
2,404
推:
43
回應:
0

上帝的部落 從傷痛中再起

2013-01-16
瀏覽:
4,507
推:
4
回應:
0

打工遊學 正確心態才是關鍵

2012-10-03
瀏覽:
3,563
推:
0
回應:
0

香港基督徒反洗腦 各國國教面面觀

2012-09-27
瀏覽:
3,350
推:
4
回應:
1

浪子回頭 放下暴戾仰望基督

2012-09-04
瀏覽:
4,129
推:
6
回應:
0

看見偏鄉生命力,深耕在地路上光

2012-08-27
瀏覽:
4,410
推:
3
回應:
2

告別核電,長老教會參與311大遊行

2012-08-10
瀏覽:
3,211
推:
3
回應:
0

原鄉吃喝玩樂 教會居功厥偉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3,187篇報導,共13,208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3,187篇報導

13,208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