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La Strada)
大路(La Strada)
導演: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
編劇:Federico Fellini、Ennio Flaiano、Tullio Pinelli
年代:1954
《大路》(La Strada,1954)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早期義大利新寫實(realism)時期的代表作,熟悉費里尼的人多半從《八又二分之一》(8 1/2,1963)開始,那帶著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色彩的後設語彙作品,講述一位拍不出片導演的內心壓迫、掙扎的世界,再加上其後的作品諸如:改編自一部殘缺不齊的狂想式魔幻小說《愛情神話》(Satyricon,1969)、散文般結構帶著詩意的《阿瑪珂德》(Amarcord,1973)大多是極其熱鬧豐富華麗且充滿詩篇的想像,然而從這部經典之作《大路》開始便可看出許多費里尼如詩畫般的筆觸勾勒其中。
影片講述流浪藝人贊巴諾買下了一生活困窘人家的女孩-嘉蘇米娜,做為表演的助手,嘉蘇米娜帶著童真的性情追隨著如野獸般的贊巴諾生活,並且暗中對他產生感情,而在一場意外當中贊巴諾誤殺了一個馬戲團的小丑,這轉變讓純真的嘉蘇米娜大受打擊,開始失去神智,最後贊巴諾獨自拋下了他繼續自己的流浪生活,多年後在他的表演落角處,意外的聽到了一位女孩唱著從前嘉蘇米娜常吹的一首不知名的曲子,詢問之下才知她早已過世,片尾贊巴諾在海灘失聲的哭倒在地。
《大路》裡面有三個詩意般的象徵,分別為「海」、「天」與「地」。影片中海的景只出現三次,除了第一與最後一鏡外,中間贊巴諾也帶著她去看海,在此片中「海」可說代表著嘉蘇米娜,她擁有的純真性情與女人天生的母性,包容著如野獸一樣的贊巴諾,不過在另一面向來看也是她內心如深海般無盡的孤寂,她無怨無悔的追隨贊巴諾,並數次暗示自己對他的情感,像在海邊她說道前些日子還想家,不過現在不會了,只要跟他在一起;當馬戲團要收留她一起表演時,她卻願意繼續留在贊巴諾的身邊陪他;另外在修道院過夜的那晚,她說道現在她倆的關係就如夫婦一樣讓她非常滿足,並且問贊巴諾如果她死了他該如何。
所以贊巴諾可說是她愛情的啟蒙者,不過這些話都被贊巴諾的粗暴個性給淹沒,他似乎永遠都不會思考或瞭解這女孩為何死心踏地的追隨他,在他們相處的時日贊巴諾也始終沒有叫過她的名字,對比著後來他們遇到馬戲團中的小丑,反而用嘉蘇米娜唱起小調的歌。在馬戲團中一個走鋼索的小丑,他是「天」的象徵,對比贊巴諾制式化的表演,他追求著人性自由,不過也是一種孤寂、無奈的情感。最後象徵「地」的是贊巴諾,道路上的髒亂與人潮過後的冷清也意指著他在熱鬧表演去後他孤僻、冷漠、高傲的個性,並且帶著濃厚的風塵事故的氣息。
在性格描寫方面費里尼也極為細膩,讓我感動的是贊巴諾從頭到尾都是徹底男性霸權的性格,不懂人性間情感互動的關係,到了最後當他要拋下嘉蘇米娜獨自離去時,他留下了毛毯與些許錢後,在後車廂前他遲疑一會後,拿出嘉蘇米娜常吹的小喇叭後留了給她離去,這一刻讓我體會到導演對角色性格描寫的多層次詮釋。另外贊巴諾也代表著人性最原始,動物性的一面;嘉蘇米娜是人性純真、樸實自然的一面;而小丑可謂人在社會壓力下追求自由解放的性格特質。
雖然《大路》已脫離了新寫實主義的創作理念許多,加入了費里尼獨特詩化的詮釋,被當時許多新寫實主義者或評論家批評是根本已不具寫實的痕跡。
不過如果沒有寫實的筆觸,我們也很難查覺他詩意中的悲傷情緒。此片描寫的人物幾乎都是社會中底下層的小人物,由一開始嘉蘇米娜家中的情況便可窺見,她父親早已去逝,母親帶著小孩住在海邊的破舊小木屋中,家中還有四個弟妹要養,而母親對她的態度雖然不捨但也可說贊巴諾買下她,對母親來說不外乎有筆錢可用,家中也可少照顧一人,減少了生活上的負擔,並且對更早之前被買走的姐姐之死,不如何悲傷,不然怎麼會又讓他帶走嘉蘇米娜。社會階層問題最明顯的就是他們去一場婚禮上的表演,與先前大街上表演眾人圍觀的盛況對比這中產階級的喜宴,只有幾個小孩在一旁好奇的觀看,那群中產階級者根本不削一顧,只是忙著拿著食物彼此丟弄取樂,因為這種街頭表演根本不是符合他們身份的娛樂品味,最後招呼他們的也是跟他們同樣階層的女僕,邀請他們一同吃飯。 片中一場戲的安排讓我印象非深刻,也覺得很有趣,當贊巴諾丟下嘉蘇米娜一人與妓女去尋歡後的隔天,嘉蘇米娜在田野間找到了他,當她一人在荒地中亂走時,一個小男孩低著頭手中拿著一個長長的枯木,坐在地上,指著一邊說那裡有條死狗。這樣的意象有種超現實主義的詭異氣氛,似乎也透露著費里尼日後那狂想式的創作痕跡。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