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題─從竹子湖的蓬萊米到越南的SRI米
編按/本篇邀請長期關注糧食危機與各國農業的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分享從社區紀錄片的見微知著,從竹子湖的稻米看台灣的族群融合軌跡。台北的竹子湖是日本人引進蓬萊米的實驗基地,從此以後,徹底改變了台灣人吃米的口味與習慣。
對於四千多年的稻米文化和台灣發展史,我們認識的太少,更何況是別人。憑恃著儒家傳統和經濟發展,台灣人對於東南亞國家普遍有著莫名的優越感,近幾年移工、外配、新台灣之子的出現,有時還會引發國族爭議。透過SRI,透過糧食,換個角度理解台灣鄰近國家的文化。日本秀明農法、泰國KKF、越南SRI在台灣的交流與發展,雖然小眾,但也見證了全球化、族群與文化交融的過程。如果在短短的社區紀錄片裡,就能見到如此精彩的三千世界,那就足以證明社區也能做到「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 的思考。
見微知著,稻米的變遷如此,台灣人知道的又太少,我們何嘗不該以更謙卑的態度,在務實的基礎上,共創新台灣的未來?
更多詳細資料請點此連結http://enews.url.com.tw/cesroc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