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織布文化的復興與傳承——巧藝包計畫
【記者林詩宣、王曉蘭、張晴雯、蔡佑東、楊博舜/台北市報導】
在雲霧繚繞的烏來,有一群泰雅族的婦女在編織時的每個步驟與細節,都注入無比的情感與心力,在傳統泰雅文化裡,習得編織這項技藝不僅是對女性能力的一項證明,更是進行紋面的必要條件,離開現世後方能越過橋投入祖靈的懷抱,不僅如此,圖騰上的庇祐意涵與經緯間蘊含對家人的悉心關照都使這項傳統技藝一代代流傳。
烏來織布產業的困境
范月華老師是政大烏來樂酷計畫的助理,相當關心部落的編織文化傳承現況,同時與跟隨當地泰雅織女,學習編織技藝及其背後的文化意涵。經范月華老師的轉述:「一位織女曾經對我說:我每天都一定要織布,因為我怕忘記老師教我的圖紋。這位織女現在已經70多歲,繼續為每位子女及孫子女們用傳統地機織披肩。 」,還有一位織女跟我說:「幸好有織布這個手藝陪伴我罹癌治療的那一段時間,如今回頭看,織布對我而言是一件心靈療癒的夥伴。」「已經86歲的織女奶奶跟我說:我好喜歡織布!我也喜歡大家帶我出去表演織布。織女奶奶是烏來唯一一家三代女性,都會織布的家庭。」織布文化從未消失在烏來,相反的是很少有部落會有這麼多的織布工坊在做微型文化工藝發展。而這些微型工坊的運作,缺少整體規劃性的行銷展售平台,以至於精緻美麗的織布,只能等待有緣的顧客開口要求,她們才會從寶貝箱子拿出與你分享。
對產業傳承的嘗試
面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斷層與部落的產業困境,應該做甚麼改善現況?而我們又能做甚麼?成為了我們亟欲回答的問題,經過了一些想法的交換與激盪。我們將通過行銷織品產業包來實踐我們的宗旨,一方面推廣泰雅族的織品技藝讓更多人可以接觸其文化,並體驗泰雅織布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探討織品之於泰雅族文化上的意涵,藉由產品行銷所賺取的利潤將投資在兩項主要活動:一項是定期舉辦體驗活動,另一項是作為津貼,補助泰雅族小朋友傳承織布這項既古老又美麗的技藝。
而產品的部份,外包裝將以牛皮紙包裝再以一小段苧麻線裝飾,紙袋上印有泰雅織布基本介紹跟織女的小故事,內容物上則有足夠長的棉線,依照不同的圖騰有不同的顏色,針一支,穿線紙板一片,紙板上則會有教學QRCODE,只要有任何疑問,都可以掃QRCODE連到YOUTUBE的教學影片,另外也會有簡介小書,裡面會有圖騰的介紹及烏來部落織女的小故事,織出來的小布可以當作書籤,是當作衣服的補丁,若把兩邊的線收起來,則成了一塊小方布用途就更加廣闊了。依每個圖騰代表的意義不同,也可以作成護身符。當然除了織品巧藝包外,我們將會有FB粉絲團、粉絲團分享活動、校園宣傳、微電影等,作為我們這次計畫主要宣傳烏來織品的活動。
取經相關經驗
透過烏來樂酷計畫,其實在政大校園的一隅就有一群人在之前就嘗試以不同方式認識並進一步推廣烏來泰雅的編織文化,這群人就是由廣告系陳文玲老師所帶領的X書院團隊,現在就讓我們聽聽團隊成員之一的哲學系蔡宜璇同學分享小編織計畫的實際做法跟他對泰雅編織文化的看法。蔡同學認為這個計畫很棒,很簡單,一張紙、一根針、幾條線就能做出很好的產品,很值得推廣,加入文化的元素讓大家對團隊的印象更好、更深刻。
大學生的看法
民族系廖同學認為巧藝包的價格負荷的了就會買,很適合送給親朋好友,也因為它的特別性會特別想要;風管系游同學認為,如果在校園推廣比較不會注意到,若是在烏來博物館,則會買作紀念品,因為拼布的圖騰有故事也很漂亮。土語系王同學認為這個巧藝包是很有價值的紀念品,可以自己動手做,又可以認識圖騰,也不會很貴,很值得買。
編織不只是一個產品,它蘊含著豐富且多樣的文化意涵,更代表著泰雅織女生命的具體寫照,希望小小的點子,能為部落在邁向永續發展的道路上有正面而積極的幫助。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