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消逝時-偏鄉小校的兩道陰影

文字-A A +A

前言:知識改變命運? 國教同調不同步

記者/陳俐穎、蔣婕妤、梁琬渝、黃渝雯、張家瑀、林惟崧、翁聖惠 綜合報導

編輯/關學琛

 教育本是翻轉人生,爭取向上流動的關鍵,台灣從1968年起開始實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意在提升每一個生在台灣的孩童都能得到均等的受教機會,但隨著各縣市的經濟發展步伐不同時,城鄉教育的落差也在擴大,連帶使得偏鄉與都市孩童的教育水準也逐漸形成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當起步點不一,又何以談得上「知識改變命運」呢?

 2014年起教育部正式落實施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本意希望更多學生能獲得進入高等教育的門票。但,將國民基本教育時間拉長,就代表國內學生的受教權與教育環境都能達致均等了嗎?

 偏鄉教育爭議長期存在,而當中的結構問題環環相扣,從教學現場看師生的互動到學校如何經營運作,還有那些問題尚未浮現,透過這一篇專題報導來探討如何翻轉偏鄉教育,一同來關心台灣未來的主人翁。

 

結構困境狀況多 偏鄉教育的兩道陰影

 兒童福利聯盟早在《2013台灣偏鄉弱勢學童學習貧窮分析報告》中指出,偏鄉弱勢學童教育資源不足比例為71.5%,與優勢學童相差16倍以上,同樣生在台灣這個小島上,學生的學習資源與環境卻是兩個不同的時空。根據教育部的定義,「偏鄉學校」是指「地域位處偏遠且交通狀況不便者,或數位學習不利地區之學校」,不過偏鄉教育真正的問題不只有地理偏遠的問題,而更多的狀況出現在「教師」身上。

 位在新北市貢寮區的貢寮國小,全校有約四成老師屬於一年一聘制的代理老師。單在班導師方面,六個班中就有四名是代理老師,連同負責處理校務的行政老師,全校老師加起來也只有15位。貢寮國小校長陳承賢感歎,區內適齡學童人數正在下降,但缺乏經濟誘因無法吸引有志者到偏鄉服務教學的一大因素,即便偏鄉學校開出缺額,仍是鮮少有教師願意報考,因此只能以代理老師來補齊,但是代理老師的聘期不定,很有可能一學期就需要再聘新的老師。

 教師流動率高,偏鄉學校裡留不住老師,只能夠用代理老師補足缺額,不過代理老師自身也得面臨生涯規劃的考量。為了前途和生計,每當有更優厚的教職提供時,不少代理教師只好選擇離職;即便願意留在在地學校服務,單靠老師熱情卻沒法埋沒代理職位比不上正職教席有「鐵飯碗」保障的事實。就在代理老師更換率高的情況之下,偏鄉孩童的學習環境變得相對不穩定,而且教學方式也無法得以延續,偏鄉學童還得接受老師離去的心理狀態。國民黨立委陳碧涵也指出,政府雖然給予偏鄉教師一個月六千元的津貼,但仍不足以吸引讓教師到偏鄉任職。因此,「偏鄉教師不足」與「留住偏鄉老師」成為偏鄉教育的最大問題。偏校不足教師並不代表全台鬧教師荒;相反的,因為少子化時代來臨,反而湧現更多超額教師,造成流浪教師等的問題。教育部統計處於四月公布最新的「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指出,未來五年,全台公立國中教師將超額1萬餘人,國小恐也將超額5千名教師。

 

少子化情況嚴峻

 除了教師資源錯置,少子化的趨勢亦變得愈來愈嚴峻。教育部部長吳思華今年一月在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上表示,全國少於50人的國民中小學有450間;而少於100人的偏鄉學校就有1028間。偏鄉小校可能會因收生不足而面臨到廢校或併校等問題,而這個情形其實已經在不同的偏校內正在發生。貢寮國小校陳承賢預計,未來全校學生人數會由現在的65人,逐漸下跌到未來維持在30人左右。他解釋,區內工作機會不多,成年人大多外移到都市工作,留下的學童大多數交由阿公阿嬤照顧,隔代教養問題值得關注。

(製圖:林惟崧)

 唇寒齒亡,超過80多年歷史的新北坪林區的漁光校園正是少子化下的「受害者」,因學生人數太少目前遭併入到坪林國小,成為漁光分班。坪林國小漁光分班班導師黃鴻志表示,保障學童受教權為偏鄉教室存在的價值,而小班的教學模式,具有無限創新教育可能,藉由做中學等教學模式,將課程融入教學課堂中。走出戶外,透過一旁老師的教學與學童自行體驗,生活中得到驗證,大自然即為教室,成為生動的教學教材。他又認為偏鄉學校一旦廢校,學童必須花費更多時間與精力,就像漁光這裡,學童便要到七公里外的山下坪林國小就讀。

 

回歸教育初衷 體制外尋求突破

 面對偏鄉教育師資問題,有人致力從體制外改善偏鄉的結構問題。「為台灣而教」 (Teach for Taiwan,下稱TFT)創辦人劉安婷希望能藉由招募一群對於教育有熱誠的年輕人,經過培訓後到偏鄉學校任教,改善偏鄉教師人數不足的問題,也改變偏鄉孩童的人生。「沒有一個孩子該被放棄!」她表明投入偏鄉教育的決心。

 在台東池上區擔任代課老師的郭佳宜表示,在班上發現一名三年級的學生連最基礎的加法都不會計算,她說:「我問學生,你是不是加法不會算?然後他的眼淚就掉下來了。」反觀都市的學生們,在三年級的時候可能已經在補習班學會更進階的乘法與除法,擁有較豐富的教學資源,課業上有問題隨時有人解答;但在偏鄉,因為多數壯年人都在外地工作,隔代教養所引伸出的問題普遍嚴重。另一位參與計畫的台南白河區代課老師的石雅玲則說:「過去我認為偏鄉的孩童只需要資源,但現在,我認為偏鄉孩童需要的是願意替他們解決問題的老師。」石雅玲表示班上有一位五年級的學生叫做阿福,因成績落後,被同學排擠,但石雅玲藉由鼓勵同儕互相學習,讓阿福融入班上。石雅玲發現,阿福的考卷總是錯字連篇,因此有寫不完的罰寫,後來在單獨面談下,阿福才坦承有很多國字都不懂。

 TFT成立至今兩周年,第一屆招募從一百人中選出九位老師,到八個偏鄉學校服務,為期兩年,直到目前總共有三十位老師在中南部二十八間學校服務。短期目標專注在招募與訓練優秀老師,進入資源匱乏的偏鄉學校教學,提供給老師各方面的系統和心理支援,致力於提升偏鄉學童教育品質,而長遠來說,TFT希望培養出長期奮鬥的青年,以終結偏鄉教育不平等的青年。

 劉安婷表示,TFT不要求應徵者擁有傳統的教師證件,但要求他們有一個「好老師」的特質,包括使命感、同理心等條件。除了培育師資,TFT分析偏鄉小校的特質與需求,盼將相對應的師資送過去,讓對的老師在對的學校,以真正幫助到偏鄉小校的孩童。劉安婷解釋,TFT 和一般社福組織的差別在於,許多社福組織主要是經營課後補教教學,但偏鄉孩童若在學校裡的學習不夠充足,事後補救並不是解決根本問題的方法。

 然而,在TFT積極改善偏鄉學校教師資源時,首位推動台東縣內翻轉教學的台東縣桃源國小鄭漢文校長指出,偏鄉學童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家長不一定都有替孩子解答的能力。因此,若有資源能立刻解決孩子的疑問,在學習上則是一大利器。以提供資源的方式翻轉偏鄉教室,供給學生網路資源與設備等需求,遇到問題直接上網求援,則如同提供老師陪伴,希望透過引入新的教學法翻轉偏鄉教室,尋求新的突破點。

結合在地社區特色 前瞻公辦民營

 少子化是全球化的趨勢,未來必須正視的問題,如何翻轉偏鄉學校就變成了教育機關當前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岳明國小位於宜蘭縣蘇澳鎮,緊鄰國家級濕地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所處的海邊社區正推動永續發展、生態社區。七年前全校僅有六十七個學生,面臨裁併危機,不過校長黃建榮透過結合在地環境特色,引入海洋教育課程,打破原有面臨的危機,到2014年,有近八成學生跨區就讀岳明國小。黃建榮表示未來將引用「公辦民營」概念,利用公部門資源與企業資源,整合三方資源,以社會企業經營概念,翻轉學校原有的經營模式,多重交互影響下讓教育創造更多價值。

 同樣關注偏鄉教育議題的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副教授董克景認為,過去教育部一手掌握從基本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決策,盼往後民間資源能納入教育體系,打破原有教育模式,並彈性化原有教育體系。

 被問到會否因為學校辦學成功,而擠壓到其他同為偏鄉小校的生存,黃建榮回應說,在發展過程中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可透過聯盟方式,分享課程師資與經營模式,複製成功模式,避免其他偏鄉小校遭到併校或廢校。

 董克景指出,偏鄉教育與在地文化特色與經濟命脈結合,反而能鼓勵在地子弟留下來,「有特色的教育反而更有優勢」,帶動偏鄉發展,有助發揮永續帶動作用。董克景分析,家長普遍認為城鄉教育落差與教育資源不平均,況且都市教學資源多,送去外縣市較為安全有保障,但是如果偏鄉教育能發展在地本土特色的話,說服家長,讓他們有信心覺得偏鄉的孩子,即便學習方向與城市的孩子不太一樣,但是將來可留在自己的家鄉就業,並掌握家鄉特色,建議往更在地、更特色與語言文化的方向。

 

明日之星 偏鄉小校新願景

 為求翻轉偏鄉學生的命運,TFT、誠致教育基金會等民間團體,皆在不同領域用不同的方式,盼能改變偏鄉孩童的受教權利,然若欲根本的解決偏鄉教育,體制內、政府的角色也不容忽視。劉安婷就指出,期待能透過和政府對話,尋求能讓偏鄉教育得到改變的機會。既然在不久的將來得以面對少子化所衍生的矛盾、教師出現超額等問題浮現,是否可以推行小班教學,將都市擁擠的班級回流到全台各縣市學校,重新分配學校和教師資源,是否也能讓偏鄉學校也能夠發揮在地的功效呢?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下稱國教署)接受本專題記者查詢時回覆表示,偏鄉小校學生的學習資源及師資不足,除了透過政策方面的制定及執行,國教署也委託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辦理「國民小學實施跨年級教學方案試辦計畫」,並與誠致教育基金會合作推廣均一教育平台,以進行「補教教學實施方案」,冀望與各界一同努力,著手從根本解決問題,以保障學生的受教權益。

 對於偏鄉小校遭遇的種種困難及解決的可能性,董克景也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偏鄉教育的目的意在希望學生得到良好教育後,亦能留在家鄉發展,然而今日的走向卻是反其道而行。他強調,改善偏鄉教育若能透過與在地文化和經濟發展的結合,以特色教育來翻轉偏鄉教育的命運,將能真正的帶動偏鄉整體的永續經營。

 董克景進一步說明,目前偏鄉教育因資源不平均等問題,父母親不敢讓孩子留在家鄉念書,只能將孩子送往資源豐沛的都市地區,他因此盼望,改善偏鄉教育的政策可由讓家長安心來發展,突顯偏鄉原有的優勢,例如推動語言文化的認證等,使得偏鄉孩子能掌握自己家鄉的特色,父母親也能有信心讓孩子留在當地展望未來。

  翻轉教育的實踐,不僅是經營方式及教學模式的翻轉,而是需要從上而下的改革,從政府的政策實行,到每一位教師的教育熱誠,甚至是社會上各個環節的人們在各自的領域投入不同的努力,思索偏鄉教育自身的特色及出路,打破舊有思維,突顯在地需求,才可能真正的翻轉偏鄉孩童的教育及未來。

 正如同劉安婷所說的,「教育是一世代的使命,改變是一輩子的承諾。」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14.11.02

關學琛

加入時間: 2014.11.02
4則報導
3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7:25

翻轉偏鄉教育-上山‧下海‧併存廢

2015-05-29
瀏覽:
5,060
推:
236
回應:
1
4:53

走出八八風傷 大鳥部落傳統復興(粵語版)

2014-11-03
瀏覽:
2,550
推:
4
回應:
0
4:53

走出八八風傷 大鳥部落傳統復興(國語版)

2014-11-03
瀏覽:
4,454
推:
84
回應:
1

校園消逝時-偏鄉小校的兩道陰影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518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518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