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15 艋舺龍山寺 臺北客家社大「尋找客家人在臺北的足跡」

2015/09/17 00:02
6,794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2015 艋舺龍山寺  臺北客家社大「尋找客家人在臺北的足跡」

https://youtu.be/pauCxR3AAho

照片
照片

艋舺(巴賽語:Bangka;台羅:Báng-kah[1]),又稱文甲,屬大加蚋堡,清末與臺北城、大稻埕並稱臺北三市街之一,即今萬華之前身。日治時,因「艋舺」以台語發音,與佛典中的「萬華」(banka)日語音相似,「艋舺」因此被當時日本政府易字為「萬華」。泉州三邑移民,將福建泉州府晉江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至台灣,合資並在1738年(清乾隆3年)興建龍山寺。日治時期,龍山寺部分空間被佔用。1919年,龍山寺住持福智法師,與鄉紳進行募款重建,推舉辜顯榮為重建事務的董事長。1945年(昭和20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毀,戰後才修復。

照片
照片

 

山門: 四柱三間歇山重簷式牌樓,建於1960年代,名匠廖石成設計。

中殿: 中央設螺旋藻井,由32組斗栱逆時針組合而成,神龕雕塑乃黃龜理大師的作品。

銅鑄龍柱: 三川殿入口處,1920年代由廈門剪花匠師洪坤福塑胚,臺北鐵工廠李祿星鑄造而成。

後殿人物柱: 由武榮媽祖會出資,泉州石匠所刻,主題為「郊遊紀趣」,實為少見的雕刻題材。

釋迦牟尼佛塑像: 為雕塑家黃土水於1925年受魏清德委託雕造,立像以南宋梁楷水墨畫「釋迦出山圖」為藍本而製,二戰時燒毀,現物是1986年由行政院文建會以原模翻製5尊銅製像之一。

正殿壁畫: 左側為「龍王請法圖」,右側為「忉利天宮為母說法」,出自彩繪名師潘麗水的高徒蔡龍進之手。

三川殿 魏清德撰康有為書

龍舸渡迷津發大慈雲只要眾生回首

山門開覺路入歡喜地更進十住安心

照片
照片

 

邊門壁堵

位於後殿東西兩側門牆的交趾陶龍虎壁雕塑為1920年匠師洪坤福的作品。左側龍堵,龍首碩大威嚴,翻騰於雲紋之間;右側虎堵,猛虎瞪睛,作下山狀,生氣盎然。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