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黃嘉益見證台糖文化史

2009/04/22 22:21
4,768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廖君旻/雲林縣報導】從民國五十四年進入大林糖廠服務,於民國八十八年以政風課課長職位退休的黃嘉益,抱持保存糖業文化的強烈使命感,於民國九十一年成立糖業文化協會,並擔任台灣糖業文化協會秘書長。

黃嘉益是嘉義縣六腳鄉人,嘉義高工畢業後即進入台灣糖業公司就業。民國七十年時,他就開始注意並蒐集糖業有關文物、研究台灣糖業文化。民國八十一年大林工廠併入北港糖廠,黃嘉益轉調至虎尾糖廠,當時即配合全國文藝季創辦第一間台糖文物館。

 

  民國九十一年,台灣各縣市逐步成立文物館,行政院文建會期望台灣糖業公司能保存其特有的糖業文物資產,台糖公司才委託雲林科技大學規劃小組協助台灣糖業公司,成立糖業文化協會,並聘請黃嘉益擔任顧問。

 

高齡八十一歲的台糖退休駕駛員李基財表示,黃嘉益對於舊有文物的保存不遺餘力,並提供自家土地興建糖業文物館,讓台糖退休人員有個聚會的地方也能宣揚糖業文化,深具意義。台灣糖業文化協會理事長陳明言指出,黃嘉益讓民眾了解台灣糖業的發展歷史,奉獻精神非常可貴。

 

 黃嘉益與台灣糖業公司的緣份頗深,乾隆、嘉慶年間,黃嘉益的祖先多年開墾的田地,不幸被北港溪沖走,他心存感激的說:「多年開懇的田地被沖走後,伯伯、叔叔與父親為維持家計,在日據時期都進入糖廠擔任技術員,當年的台灣糖業救了我們全家人。」

 

民國四十年黃嘉益的父親擔任北港糖廠技術員時,曾研究創造出「廢蜜程度最低」(指廢棄的蜂蜜程度最低,因為廢棄的量少,可以賺更多錢。)的世界紀錄,其後因為製糖技術移至大林糖廠,因此全家人搬移至大林鎮。黃嘉益從小與許多日本小孩在台糖宿舍居住成長,身為第二代的台糖人,他對於台灣糖業文化的發展有深深的感觸。

 

 黃嘉益說,「那時住在糖廠社區裡頭,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就是無憂無慮。」在糖廠社區長大的人,似乎都有一段愉快的共同記憶,住在日式的木製房舍中,整齊清潔的街道,提供社區學童免費就讀的小學就在附近,同學就是鄰居。製糖期間,全家人幾乎都有在糖廠裡幫忙的經驗。大型的糖廠社區裡有醫院、運動場、公園、游泳池、超級市場、百貨公司、理髮室,可以喝到免費的牛奶,拿免費的糖,社區裡的設備應有盡有,食衣住行非常方便。

 

 隨著時代改變,原本創造出台灣奇蹟的糖業,也如同其他傳統產業一般,遭遇凋零的命運。糖廠中的舊有製糖建設,遭到淘汰丟棄,甚至是社區裡的日式房舍與老樹,也因糖廠為了轉型或經濟考量,面臨拆除的危機。黃嘉益補充說,小時後,因為糖廠社區中的環境很優良,所以對自己居住的地方會有一種優越感,目前卻因糖廠轉型面臨拆除,看到日本人對於自己的歷史古蹟那樣仔細維護,更覺得慚愧和心痛。

 在糖廠社區中成長的黃嘉益,家中二代都是糖廠員工,因此黃嘉益對於糖廠,有一份深厚的情感,糖廠的消失,是生命記憶的失落。黃嘉益表示,從荷蘭時期台灣糖業啟蒙後,台灣幾乎有三分之一的人,跟糖業有所關係,因為糖業衍生出來的各項產業與文化,是許多台灣人生命的共同經驗記憶,載運甘蔗奔馳於田野間的五分小火車、台糖鐵路、台糖煙囪等,甚至台糖冰棒,都曾經貼近台灣人的日常生活。

 黃嘉益表示,當年在糖廠社區中,除了台灣人,也有許多當年留在台灣的日本人與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的員工,不同的族群生活在一個社區中,讓他從小便耳濡目染地接受不同的文化。黃嘉益是台灣糖業發展的見證人,他的理念與努力紀錄台灣人,過去那段辛苦耕耘的歷史,也同時提醒現代的台灣人,保存過去記憶的重要。

 

  黃嘉益補充說,糖業在台灣歷史和經濟發展上都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隨著台灣糖業的沒落,糖廠輝煌的歲月也逐漸從集體的記憶中消失;台灣糖業文化協會就在保存這段引人為傲的歷史見證,成為台灣珍貴文化資產的一部分。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