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薏慈、林容伊、簡琬真/台中市報導】相較於台北的冷感,高雄的熱情,台中的溫度是什麼呢?獨立月刊《溫度》尋找台中獨特的感覺,從企劃、編採、設計到校稿,全都由市民志工們一手包辦,「志工有多少熱情,城市就有多少溫度」,《溫度》以平易近人的口吻述說發生在你我生活中的事情。
用刊物傳達溫度
拿出創刊至今共四十五份的獨立月刊《溫度》,責任編輯以及志工們細心的一本一本擺在桌上,介紹來歷以及每一冊的主題。採用吸引目光的B4大小,主題內容不乏從創刊的性別議題、核能、台中同志大遊行、台中BRT、音樂季等,每一期配合主題的封面設計,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二〇一二年八月創辦的《溫度》走過四年半的時間,發行據點從台中向外擴散至全台,讓在外地工作或求學的台中人也能透過刊物關心自己的家鄉,近期也開始有了電子版供讀者方便閱讀。不變的是,《溫度》用微觀的方式關心生活,刻畫小人物的故事與心聲,在一面面如同報紙大小的版面上,傳達屬於台中的溫度。
《溫度》的溫度來自於對台中的觀察以及關心,為台中發聲的團體或在台中奮鬥的人物,都可能成為刊物的主角之一。為了保護老樹,一位心臟科醫師成為台中市千年茄苳神木守護聯盟召集人,投入「搶救千年老茄苳,台灣全民總動員」的活動,以自身的生命體驗,發現大自然與人密不可分,也因著妻女對樹的愛護,一起投入了護樹活動。
責任編輯張馨方(左一)、汪新洋(右二)以及志工們正談論每一期主題的發想過程。 攝影/林容伊
在流浪動物中,罹患疾病或身心障礙的動物是優先安樂死的對象,以用來換取更多的資源,但是生命可以用經濟效益的邏輯來衡量嗎?一位復健科醫師在收容所看見了這個問題,於是位於大肚山的「犬山居」流浪狗學校計畫逐漸成形,優先領養這些動物,以輔具給動物不一樣的活動機會,用心陪伴一起學著活下去。
位於西屯區的協和社區是一個因工業區重劃產生的住宅社區,有許多的外籍勞工都在鄰近工業區上班,成為一個多元文化村,協和社區發展協會因而推動友善外籍勞工計畫,舉辦交流座談、生活地圖製作、足球賽等促進社區居民與外籍勞工的互動,轉而成為台中第一個友善外籍移工社區。《溫度》挖掘並傳達這些故事。
一瞥景點專欄更是直接帶著讀者走入台中,從熱門的觀光景點到歷史悠久的古蹟,透過文字與照片傳達城市特色,偶爾更有志工們不藏私的私房景點,帶讀者一窺不同角度的美麗台中。《溫度》不像導遊制式化的介紹,更像朋友說著城市經歷的故事、以及在這裡生活的大小事、甚至偷偷告訴你私房景點,跟你一起感受城市溫度。
《溫度》每期封面鮮明的主題與細膩的風格就是牆面設計。 攝影/林容伊
延續溫度的平凡人 — 溫度聊天室
每週二的晚上,都會有一群人聚集在《溫度》辦公室,他們自我介紹,分享一週發生的事情,聊生活、談社會、講文化,這是溫度聊天室,也是《溫度》的核心價值。這些來自不同領域的平凡人,就是促成主題誕生的志工們,以在地角度書寫文章,傳達在地聲音。溫度聊天室目前每週約有十至十五人會來參與,每個人認識《溫度》的方式都不一樣,卻同樣沈浸在對這本刊物的付出。
責任編輯汪新洋表示,「你關心什麼,《溫度》也會跟你一起關心。」《溫度》主題從來沒有預設,責任編輯張馨方表示,「我們永遠想不到接下來會是什麼主題,卻也因為這樣子有時候會產生一些滿棒的主題。」《溫度》傳達出來的平易近人,不僅僅因為「平民」書寫,也因為主題都是跟你我生活息息相關。
責任編輯以及志工拿著溫度刊物,每一期都有一個核心的議題討論。 攝影/林容伊
重點不在批判 而是將事情說出來
在談論一些議題的時候,《溫度》是否會有立場?責任編輯汪新洋表示,「對於某項議題,不論贊成或反對,重點並不是在批判或論辯,而是將這個議題寫出來讓大家知道。」志工黃建松也表示,「在文章上呈現出來的感覺,很簡單就是想分享這個東西出來。」這是志工們都有的一個默契,即使談論敏感的議題,也不會有預設立場,違背《溫度》的初衷。
在溫度兩個字中,都各有一個人,《溫度》希望能夠與人更接近,因為《溫度》的自由開放,藉由從蒐集文章、討論到編採的過程,讓年輕人的聲音可以被聽見,讓大家能來這裡說些什麼,成為台中青年發聲的管道之一,一起關心台中的公共事務。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溫度》堅持不以營利方式運作,維持自由的編採作風。
透過溫度認識台中 一切都值得
問到志工們最深刻的讀者回饋時,志工薛堉騰表示,「當有一個人因為《溫度》來到聊天室,我們發刊物都值得的。」責任編輯張馨方也表示,「曾經有一個志工來聊天室,說他是透過《溫度》而認識台中的,那句話讓在場所有人都非常感動,因為這本刊物而讓更多人喜歡我們所喜歡的城市,所有的付出在那一瞬間覺得很值得。」
當多一些人對土地有正向的認同,城市的溫度就會多一些,《溫度》用最平凡的文字告訴大家,關心社會議題不一定要非常專業,每個人都可以是延續溫度的一份子。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