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南韓總理韓昇洙在上任後第107天提出內閣總辭,為進口美國牛肉所引起的動盪負責;6月19日,南韓總統李明博為政府在與美國簽署進口牛肉協議前沒有充分了解民意,再次向南韓全國人民道歉,並保證要求美國方面確保進口的牛肉來自30個月以下大的牛,以減少感染瘋牛症的危險性。
從韓國經驗,台灣可以學到什麼? 兩國的官員,在面對這類重大爭議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又有什麼不同?讓我們一起來思考。
6月10日,南韓總理韓昇洙在上任後第107天提出內閣總辭,為進口美國牛肉所引起的動盪負責;6月19日,南韓總統李明博為政府在與美國簽署進口牛肉協議前沒有充分了解民意,再次向南韓全國人民道歉,並保證要求美國方面確保進口的牛肉來自30個月以下大的牛,以減少感染瘋牛症的危險性。 讓我們試著從韓國經驗來看進口美國牛肉的爭議。 4月18日,美韓簽署進口牛肉協議。然而,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太多討論,只有零星養牛戶擔心受到外部競爭的聲音。4月底,韓國一家電視網報導了美國牛肉有感染狂牛病的可能性,自那以後,有關美國屠宰場、農場和飼養場違反監管規定的報導便佔據了韓國電視新聞和網路。5月2日,學生和民眾在首爾組織了第一次的抗議活動,在接下來的一週,反對黨和左翼團體開始參與組織,一起對此貿易政策做出抗議。6月7號,在首都首爾發生了大規模的抗議事件,防暴警察和民眾發生激烈衝突。總統李明博的7名高級秘書則在6日集體提交辭呈,以表示為美國牛肉進口問題承擔責任。接著,南韓的總理下台負責,總統二度向人民道歉,希望可以藉此平息民眾的怒氣。
南韓外貿官員針對此爭議表示,重新和美方談判不但將重創韓國形象,也將會對其他產業的出口帶來負面的影響。另外,韓國政府還擔心,如果要求重談牛肉協定,可能會刺激美國國會拒絕批准去年達成的韓美自由貿易協定。和台灣相同,美國牛肉的進口問題,不但牽涉到民眾的健康安全,其背後也存在著外交政治上的考量。
和台灣不同的是,在韓國會引起如此大的風波,不但是因為民眾對於狂牛症的擔心,也和南韓總統本身有很大的關係。去年12月高票當選的李明博,其果斷式的做事風格讓民眾看到經濟景氣的希望,但其2月上任,4月就向美國開放牛肉市場,極大損害了養牛戶的為利益,並導致以農業為生計的低收入者生活受到巨大衝擊。另外,李明博在這次的事件中對美方的退讓態度被韓國批評為「朝貢外交」。4月15日到19日,李明博就任第一次的出訪美國,就和美方達成了協議:美國同意停止減少駐韓美軍的數量、韓國人到美國逗留3個月以內可免簽證;韓國則同意5月中旬恢復進口美國牛肉。更重要的是,韓國牛肉的自給率為1/3,其餘皆仰賴進口,但韓國養牛的成本高,牛肉價錢比進口貴一倍以上,李明博選擇進口牛肉的做法,可能符合了全球貿易化的觀點,卻沒有照顧到國內本身的產業。
從韓國經驗,台灣可以學到什麼?一樣是面對貿易強國美國,背後都隱含著政治外交的影子,韓國的作法和台灣有什麼不同?台灣的官員和南韓的官員,在面對這類重大爭議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又有什麼不同?政府真的要靠民眾的壓力才可能有進一步的作為嗎?這些都是可以讓我們除了牛肉進口的健康爭議外,可以更進一步去思考的部分。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