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米廠也變「綠」!來自後山的傳產節能標竿
從小在好山好水花蓮秀姑巒溪源頭長大的「御皇米企業」塑造高質感的花東好米品牌,還破天荒地榮獲「經濟部節能標竿獎」銀獎,每年省下2成電費和超過9成的燃油支出!
圖&文/高宜凡(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回想一下,你印象中記得的傳統農業出現在媒體報導時,大概是什麼樣的姿態?
我想答案應該不出以下兩種,一是某類農產品(例如前陣子的香蕉)價格暴跌時,皮膚黝黑的農民集體到官府前吶喊、陳情,期盼國人一起合力採購、狂吃搶救;另一種,多半是每次氣象災難(如颱風、豪雨、乾旱)過境後,大批媒體忙不迭地下鄉拍攝田地受創畫面,蒐集農民們忙碌搶收、或者望田興嘆的無奈表情。
台灣人愈來愈少吃米早就不是新聞,農民更常被當成理所當然的弱勢族群,在這個年代,賣米的還有前途嗎?請跟我們一起來到花蓮,瞭解這家傳統米廠一路向「綠」走的歷程。
火車一早從台北出發,沿著北迴鐵路轉過東北角海岸、穿過蘭陽平原,經過花蓮、玉里,3小時後,來到被譽為「最美山線車站」的東里車站,眼前景色猶如一幅風景畫,一望無際的花東縱谷金黃稻海迎風飄揚、高聳入雲的中央山脈近在咫尺、還可遠眺東部最大河川秀姑巒溪上游。儘管每日停留的火車班次不多,卻憑藉獨特美景吸引許多粉絲和攝影迷前來朝聖。
成立近兩甲子時間、剛奪得節能標竿獎項的「東里碾米工廠」,即藏身於此。
今日的花東地區,每年不但吸引大批國內外觀光客,孕育自好山好水的優質稻米和地方特產更是供不應求。不過,多年前可不是這麼一回事。
東里碾米廠位於花蓮縣富里鄉的東里村,古名「大庄」,是當地最早開發的區域,由於水質清澈、富含礦物質,加上日照充足、日夜溫差顯著、雨量分佈均勻,所生產的稻米品質廣受肯定,是花東一帶米類競賽的常勝軍。
年近耳順的宋鴻琳,接掌家族經營的東里米廠至今剛好20年,身為第四代長子的他,從小就在穀堆裡打滾、到處跑腿幫忙,「以前沒什麼機器設備,都要用人力硬扛、硬搬,一袋60公斤(100台斤)起跳,而且忙起來還常找不到工人,光聽你就知道多累!」談起小時候的米廠打工記,他笑得苦澀。
深知米廠經營有多辛苦,宋鴻琳年輕時不願意接棒,一畢業就選擇離家、北上闖蕩,試過很多不同行業,但繞了一大圈後才發現:「米」終究還是自己最熟悉、也最具競爭本錢的專業!在台北工作那幾年,他不但將老家產品賣到國內數一數二的便當工廠,還打入食品雜糧行通路,甚至將事業版圖延伸到對岸。當時他就發現,東部米雖然品質好,卻缺乏讓人印象深刻的品牌,常得借西部產地的品牌「借殼上市」。儘管在外闖出一番成績,父親仍舊希望他回來接掌家族事業,在1997年對他下了最後通牒:「你不回來的話,我就把工廠賣給別人!」這句話終於打動宋鴻琳遊子返鄉。
沒想到正式接班後,挑戰接踵而來。
傳統碾米廠多屬代工模式,先向稻農收購稻米、進行加工包裝、再賣給大盤商跟零售通路,不僅淡、旺季差異明顯,利潤也很微薄。宋鴻琳先遭遇大盤商和連鎖通路的惡性殺價、層層剝削而一再壓低毛利,沒多久又碰上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歷史時刻,傳統農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許多農戶不是選擇休耕、就是改種其他經濟作物,迫使他必須絞盡腦汁思考新策略、啟動一系列變革。
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自有品牌,跳脫代工模式和價格戰泥沼。
一開始,他想用花東地理特色命名,比方附近的秀姑巒溪跟六十石山,可惜未獲主管機關首肯。不久,宋鴻琳改從自家米廠歷史尋找靈感,發現花蓮在日治時代是最早引入日本米種的實驗地,「吉野一號米」即是第一個專門來台生產、可適應花東氣候特色、之後還進貢給日本天皇的本土稻米,被外界封為「天皇米」。思考過後,宋鴻琳決定以「御皇米」為名,一方面走高質感的品牌定位,也跳過通路箝制、直接面對消費者。來到工廠旁的品牌故事館,裡頭介紹了台灣稻米產業百年來的發展過程,以及東里米廠的家族歷史。宋鴻琳指著展示牆上一張黑白照片笑說,「你看,這是小時候的我。」望著一張張泛黃的兒時照片,他心中似乎湧起許多回憶。
時間證明他是對的,近年台灣連續爆發多起食品安全事件,不斷提升消費者風險意識,願意多花點錢購買更健康、且安全無虞的食物的人愈來愈多,讓訴求高品質、產地直銷的御皇米慢慢站穩腳步。為確保品質,御皇米開設有機課程,義務傳授農民少用農藥和化學肥料的友善環境耕作技術,工廠也投資農藥殘留檢測、米粒挑選等品管機器,並同步爭取多項外部認證,從土質、用水、品種、耕種過程、到資材控管、產線加工、包裝和倉儲,仔細把關每顆米從稻田到店面的各種環節,讓消費者吃得更安心。
採訪這天,帶領參觀廠區的是年方27歲、大學畢業就投入米廠工作的家族第5代宋元博,他打開偌大的倉庫,眼前是一座座比人還高、整齊排列的白色大型米袋,依序寫上每位契作戶的姓名、履歷編號、入庫時間、品種、重量等細節,「假使產品出問題,我們馬上知道是哪位農民交的,可以立刻處理。」
至今,共有超過300位農民、合計800多公頃農田加入他們的產銷班,2008年起,旗下契作農戶接連獲得國內外米食競賽大獎,連續囊括:台灣第一品牌、精緻農業金牌獎、日本米食味鑑定特優、科技農企業菁創獎、全國十大經典好米等榮譽,打響御皇米的品牌名號。耗費多年建立的品管和溯源制度也發揮功效,幫助他們接連獲得食品安全認證(HACCP)和產銷履歷驗證書(TAP)。
成功塑造高質感的品牌定位後,近年御皇米還踏入環保領域,先後取得產品碳足跡認證和節能標竿肯定,一再刷新傳統碾米廠的得獎記錄。 4、5年前,宋鴻琳驚覺工廠的燃油支出一直居高不下,也發現農民收割後產生大量的稻梗、稻殼等廢棄物無處可去,開始關注環境議題和相關解決方案。不久率先參加政府輔導計畫,先花了1年多時間做產品碳足跡鑑定,2015年取得環保署核發的碳標籤證書,之後又聘請專業顧問和機電工程師,進廠盤點耗能現況、抓出改善痛點,最後決定大手筆斥資整改老舊線路,並添購許多節能設備。
根據專家的診斷建議,第一步是改善倉儲空間的隔熱建材,屋頂加裝了散熱板和黑紗網,不但強化冷藏倉庫保溫功能,也大幅減少冷氣流失所導致的無謂電費支出。「以前冷氣很容易穿透水泥牆跟鐵皮跑出去,現在好多了,」宋元博指出。
其次,是汰換老舊設備和低效率機具。廠內6部使用年限已高、且能源效率不佳的舊式碾米機,升級成生產效率更高、耗電量更低的新機種,照明系統也改採高效率LED燈具,再向台電公司申請最適合的契約容量,位於廠房上方的換氣扇和抽塵機,也改用不吃電、靠自然風就能循環的散熱扇。
除了更換硬體,公司內部也全面推廣節能觀念,諸如隨手關燈、拔插頭、下班關電腦等,培養同仁們正確的節能習慣。屋頂也增設灑水措施,可在夏天時降低室內溫度,冷氣使用時間也固定在早上9點到下午4點半的上班時段,並設定為最省電費的26度。完工1年來,耗費電力不但減少約八分之一,電費支出更下降近2成。
更值得一提的,是更換燃料。「烘乾」是碾米廠最重要的生產流程之一,必須盡量減少稻米蘊含的水分,才有利於倉儲存放、不易變質腐壞。過去,東里米廠跟同業一樣使用燃油驅動的燃糠爐,每年耗費大量化石燃料(如煤炭、柴油等),對此,他們率同業之先,改用粗糠製作的生質燃料做為替代燃料,每年可少用180公秉柴油。
不久前參加節能標竿評選,曾有評審委員來查廠時提出疑問:「用農業廢棄物做燃料真的比較環保嗎,說不定又會產生別種污染物質?」宋鴻琳當下回應,雖然東里米廠不是能源專業背景出身,無法斷定更換燃料後連帶產生的環境衝擊有多大,「但至少我們在這方面(燃料)可以自給自足,而且比起使用化石燃料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我相信絕對是利大於弊!」這番回答讓評審委員也點頭稱是。
宋元博觀察,儘管燃燒效率跟烘乾速度還是有差,「但好處是把以前沒用的農廢物(粗糠)回收再利用,不但替環境減少廢棄物,而且這種燃料取之不盡!」尤有甚者,生質燃料燒完的灰燼(碳化稻殼)可作為恢復地力的生態肥料,無償送給農民,還有養殖漁業買去當飼料,一舉數得。
事實上,東里米廠的環境關懷訴求不僅在於節能,他們鼓勵客戶以每分地(0.1公頃)3萬元左右的金額認養稻田,此一購買行動支持在地好農,安排客製化包裝、配送到府、插秧體驗、農場觀光等一系列週邊服務,讓農業不僅是農業。為協助農民因極端氣候造成的損失,他們也加入農委會發動的「水稻保險」制度,並自2010年起成立「台灣科技農企業發展協會」,每年邀請專家集思廣益、開研討會討論農業發展趨勢,再對主管機關提出建言。
接下家族米廠20年,跳脫傳統碾米廠的經營格局,宋鴻琳發現,節能減碳的環保意識,和他們訴求的高品質定位不謀而合,可打動注重健康、質感、關心環境的高階顧客群,讓東里米廠也由年產約一萬公噸翻升近5倍。
當初狠下心脫離通路宰割的大膽策略,許多朋友都笑他:「以後不知要去哪裡找客人?」對此,宋鴻琳索性用最笨的方法:「只要來門市的客人願意留下資料,我就每年寫信問候,自己經營每一位客人。」十幾年過去了,宋鴻琳至今依然維持一年4封的客戶問候信,撰寫內容沒有深奧的農業知識,或者令人厭倦的行銷話術,而是如同街坊鄰里般的談天和親切感,還常表達極端氣候衝擊傳統農業的鄉土關懷,成為御皇米獨特的感性行銷手法。
比方,2016年6月的問候信上便寫道:「打從去年11月起,氣候就非常不正常,有人說是氣候暖化的原因造成的。到目前為止我所知道的是,葉菜類的蔬菜已有半年時間無法正常供應了,身為科技農的我,不但每天要觀測天氣對農產品產生的影響,也在為農民想辦法度過這個不測風雲的季節~」
沒想到,這招真的幫御皇米經營出上萬名直接購買或定期宅配的熟客群,現在不用到連鎖通路上架也能存活,「而且這樣一來,我都知道買我們家米的客人是誰,別人絕對搶不走。」宋鴻琳透露,有次嘗試找設計公司美化版面,弄成電腦打字,「結果收到一堆客訴,認為這樣就失去了親筆問候的誠意!」只好再改回親筆寫信的字跡模樣。
面對氣候變遷、糧食危機、脫離貧窮等全球共有的巨大挑戰,傳統農業不僅首當其衝,更扮演了無可取代的重要角色。從花東起家的御皇米這次在一片驚嘆聲中勇奪節能標竿,不但締造傳統碾米業的新里程碑,也代表這一行往後大可脫離弱勢的刻板印象,在節能減碳及環境關懷領域做出更多貢獻。
東里碾米工廠
傳承到第5代的東里碾米廠(御皇米企業),最早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末的清光緒26年(1899年),由秀姑巒溪源頭引用溪水動力舂米、打米的上水車、下水車兩家工廠合併而成,堪稱台灣最老字號的碾米廠之一,當時出產的米即受在台日籍政要喜愛。歷經超過一世紀的發展及演變,如今成長為擁有4,000坪輾製廠和2,000坪恆溫倉儲的東部優質米品牌。
(本文原刊載於「能源報導」網路平台)
節能新撇步!美國超市用冰凍鹽水供冷藏 省電又省錢 CSR@天下 2018/2/26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