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基金會開創親子空間 關懷原住民家庭

2018/12/11 08:15
13,816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1960年代台灣產業結構開始轉型,都會區的就業機會增加,原居住在部落或原民鄉鎮的原住民為了求職大量遷移至都市,成了「都市原住民」。許多原住民在適應都市生活期間遭到不平等待遇,也面臨難以解釋的歧視問題。

至善基金會講師林金勳提到找工作這類型的會被人家歧視,他會說我對原住民比較沒有什麼信任,覺得你可能沒有辦法勝任這個工作,因為他們認為原住民就是很愛喝酒,再怎麼講,他們也是認為說不值得被信任,心裡是非常受創的。

至善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認為就像這次金馬獎的最佳影片大象席地而坐一樣,有很多重要的議題在我們眼前,可是我們視而不見,我們怎麼樣能夠真正的做到族群融合,然後彼此的互助,讓我們得到互相的好處,這個就是他們希望做到的。

 

兒少需穩定成長空間 完善親子教育是目標

都市原住民人口數逐年成長,從 1960 年代僅約 3%,至今已達原住民族總人口數的 46.9%,其中15 歲以下的原民兒少就佔了 21%,然而家長可能忙於工作無暇陪伴孩子,使孩子在教育上難以有健全的發展。於是至善基金會在有許多都市原住民居住的汐止樟樹社區成立「Wawa森林-兒少發展中心」,規劃系列課程並提供照顧孩童的服務。

至善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因為意識到學齡前的時候,其實有很重要的親子教育的部分要去加強,都市地區的老師對於原住民的孩子處境的不夠了解,也會產生孩子在學習上的壓力,或者他們的家庭處境,造成孩子在學習有些落後的狀況,這個都是希望能夠加以協助跟幫忙的。

兒少發展中心社工蘇翠涵提到他們不會有太多的評斷,只會透過聊或是跟孩子提問,孩子懂得去看到問題、懂得去正視這些問題,跟他會去想下一步該怎麼做,或是怎麼解決,就慢慢有看到孩子有這些成長跟前進。

音樂課學童張瑞哲非常喜歡樂器和音樂這兩個,學到新的樂器也會很開心,不同的聲音、不同的音樂,由你自己創作。

 

開設耆老課程 凝聚原民力量傳承文化

對都市原住民家庭來說,文化如何傳承也是重要的課題,因此至善基金會也規劃了耆老課程,透過帶孩子唱古調、編織作品等,幫助原住民孩童了解族群文化及增加自我認同。

耆老課老師張廣安表示大概十幾歲的時候,父親曾經跟他說過,老人家的編織不要消失,一定要交代給下一代。

耆老課學童李寶喜歡耆老課程,因為老師當初宣布一個活動,就有興趣想參加,學到竹編以後,可以讓他們的下一代知道,怎麼樣做原住民的竹編。

兒少發展中心社工黃珮綺認為他們跟上一代的連結其實現在已經不是那麼自然而然,透過這樣課程的帶動,其實是希望可以創造跨代之間的連結,也希望讓在地的社會網絡,是讓小孩也是在這個裡面的。

 

在我們所成長的便捷都市裡,還有許多人事物是我們應該去關心的。至善基金會內的老師與志工們,將無私的愛分享給努力茁壯的原住民家庭,並期盼這些孩童在愛中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淡江新聞 林嘉倩 王怡雯 採訪報導

汐止區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