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補上缺口-安置與教育
旁白
這是TFT的五週年計畫特展。
他,是文國士,孩子們口中的「國國」,TFT第二屆的老師。
TFT是教師的培育計畫,招募青年人才,在兩年的時間內,駐點在偏鄉的小校服務,而兩年後也希望老師們利用期間所學到的經驗,到各自不同的工作領域,一起為教育的不平等做出努力。
因為自己的原生家庭是比較弱勢的環境,在TFT兩年的計畫結束後,國國選擇到安置機構工作,目前服務於陳綢兒少家園。
這次的教育展中,他也將安置機構的議題帶入展場。
用當老師的經驗在安置機構工作,也將與安置相關的理念帶回教育現場。
展覽中的許多布置都是由老師與學生共同製作,這裡的老師們希望帶給孩子的,不只是課本上的教育,而是更貼近生活、更需要自己動腦思考與動手製作的課程。
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困境,在一一克服、解決後,有所成長的不只是學生,連老師也學到了許多。
不管曾經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這些孩子都是社會上的孩子,他們的本質和我們沒有不同,他們也想改變、他們也有夢想。
「願有一天,台灣所有的孩子,不論出身,都能擁有優質的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機會。」這是TFT的宗旨,也是許多相關機構共同重視的目標。
訪問
陳綢兒少家園 生輔老師 文國士
很難得有這個機會,其實因為滿可惜的就是,我想多數人都會對教育這個議題有興趣,因為我們不見得都當過老師,但至少我們都當過學生,所以其實大家都會對教育這個議題有興趣,但對教育有興趣的這麼多人裡面,他對安置機構有興趣的人,其實他數量相對就會少很多,那因為我是對安置機構有一些認識有興趣的人,其實多半人的理解都還是停留在安置機構就是育幼院、孤兒院,然後機構裡的孩子就是很可憐,很可怕,可是我覺得這些理解都,我覺得不能說它是錯的,因為那就是大家的理解,但確實會覺得這樣的理解需要有更多不同的面向跟聲音被看見。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那個,我剛來陳綢兒少家園上班的時候,我有一次跟一個孩子在聊天,那我就說我也住過兩年的育幼院,然後那孩子的反應是,哦那麼好,才兩年。因為他現在國三,他已經住了九年,所以等於說他從小一開始就一直被安置,那很遺憾的講,就是如果沒有太大的轉變的話,他原生家庭沒有太大的轉變的話,他其實應該會在機構裡面住到高中畢業。對,那像這樣的孩子其實滿多的,就是說他確實原生家庭的能力稍微單薄一點,可是你有機會和這樣的孩子每天朝夕相處之後,我會發現他的需求是跟一般的孩子是一樣的,沒有不一樣。
有一陣子我很常跟孩子聊,就是如果你有十萬塊,你想要做什麼。那因為我們的孩子有比較高比例是,比如說他有刺青,他的外型看起來不是主流所謂好學生的樣子,甚至會讓人家覺得有點敵意,可是十萬塊這個問題,幾乎每個孩子的回答都是他要怎麼給出去,比如說,他把錢捐給像家園這樣子的單位,或說他要幫他父母還債,那或者是幫他父母戒毒啊等等。對啊,那陣子其實我滿感動,就是我覺得我們的孩子確實因為原生家庭條件的關係,他的需求更多更大,可是我覺得同時也是因為他原生家庭條件的關係,其實我覺得他,他比同齡的孩子更能理解或者同理很多的事情。我覺得可能他從小到大就常常看了很多,就是經歷一些很辛苦的事情,比如說家暴、然後家長酗酒各式各樣的,而且在那個過程裡面,我覺得他們是需求特別需要被滿足的同時,也比起同齡的孩子,他們其實也是更懂事的一群。
陳綢兒少家園 主任 徐瑜
安置機構其實就是過去我們認知的,可能就是育幼院那樣子的角色。那其實孩子住在這邊我們就是一年365天24小時不間斷的照顧,所以其實在機構裡面我們老師們就像家長一樣在照顧這些孩子,那做的事情就很專業但是也很雜,包括說孩子所有的生活都必須要我們來做協助跟適應。然後在時間上,就是大家可以去想像,一般的家庭可能小家庭照顧兩個孩子三個孩子就很吃力了,可是在機構裡面我們同時要照顧這麼多孩子,而且這些孩子其實都是過去有過創傷經驗的,那我們怎麼樣協助他們在這個地方可以照顧到個別的需求,好好長大,這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然後以及協助他們有能力自立,然後未來有能力回家,或者是在社區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家,這是我們希望給他最大的能力。
我們希望就是,要用一個村莊的力量養大一個孩子。一個孩子可以長的很好,需要一個村莊的力量,可是有時候我們也忘了,一個孩子如果他今天沒有辦法成功,他今天失敗了,他今天是挫折的,也有可能是在這個社會裡,大家都沒有給他變好的機會。
延伸閱讀
Teach For Taiwan 為台灣而教:
陳綢兒少家園: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