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至上的年代,孩子需要的是壓力還是鼓勵?
在台灣接受教育的孩子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考試的壓力當中,從小學畢業之後,國中雖然已經社區化,但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可以到資優班,所以需要考試。國中到高中,孩子們需要面對兩次的學測,須要面對人生道路上的第一個大轉彎,因為他需要抉擇他要高中、高職還是五專。到了考大學或科技大學,還是不斷地考試、考試再加上考試。出了社會,為了考公務人員、為了好的工作,還是繼續地考試,人生中似乎充滿著考試。
而成績至上的年代,孩子不斷地面對考試的壓力,成績不好的學生,老師給他壓力叫他考到六十分,成績好的學生,老師給更大的壓力,希望他考到一百分,孩子不斷面對的都是壓力。在學校是如此,回到家也是繼續壓力的轟炸,因為不好希望你好,好希望你更好,如此的循環不斷上演在許多家庭與學校裡。
但,不論是老師或者家長,都忽略了一件事情,或許壓力是使孩子學習的一個方式,卻不見得每個人適用,且不只有壓力可以幫助學習。鼓勵也可以讓孩子學習,也能夠更具主動性地去學習,不會使他們永遠活在壓力底下,失去原有快樂學習的心情,更嚴重地使他們認為學習是一件令人不開心與沮喪的事情。
孩子,需要的是壓力還是鼓勵,壓力在有時候會使學習成效變得比較好,但到了一個程度的時候,我們都需要學習去鼓勵,讓孩子可以認同自己所學習的事物,可以開心地將學習的內容應用在生活上,或許比起在教室中考試考到一百分,卻在生活中什麼都不會要來的好一些。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