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認識石滬智慧 奮力守「滬」重返榮景

2021/12/21 10:04
4,214次瀏覽 ・ 18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6
檢舉

「石滬漁法」是台灣沿海常見的傳統漁法,也是早期先民的智慧結晶。先人們共享大海給予的財富,互幫互助,從中共同獲得生活經濟來源。身為桃園新屋的居民,同時也是新屋石滬故事館的理事長李仁富,近幾年開始接觸和深度了解桃園石滬。

桃園市愛鄉協會理事長李仁富:「我們在102年開始調查前,99%的新屋區的居民都不知道,新屋區有石滬的存在。桃園市新屋區愛鄉協會在102年開始做田野調查的時候,我們現場踏勘,發現有二十幾座是有殘存的遺跡。後來經過文職專家再度做場勘的時候發現有十一座比較完整,應該有修復的價值。在我們的蚵間里,目前有九座還是比較完整。然後再往北一點的深圳里,目前有兩座比較完整。」

 

守滬捕魚技術 先人的智慧結晶

所謂的石滬捕魚是利用漲退潮和魚兒們逐浪的特性進行捕魚。漲潮時石滬被海水淹沒,魚兒隨著浪潮游進石滬內,退潮時露出水面,把魚兒圍困在陷阱中,以便捕撈,類似「守滬捕魚」的方法。桃園石滬協會理事們也是當地漁民,祖祖輩輩都在這片土地和海洋上工作。

桃園市愛鄉協會理事長李仁富:「目前臺灣,據我所知的石滬,每個地方都是因地制宜,還有當地的材料和結構不同。當然因為材料不同,砌製方法略有差異。其次,就是地形跟大小的問題。因為地形的關係,桃園新屋呈魚鱗狀。通常我們為什麼會變成魚鱗狀呢?因為我們這邊的洋流跟沙岸地形有些是會有水窪,跟它的地基有關係,所以一個石滬的形狀有時候是經過很多次的調整。」

桃園石滬協會理事許素貞:「石滬捕魚的故事是很多,然後最近也是都和村裡面的耆老常在談。有幾個比較特殊的例子,我自己的親二伯,曾經在石滬捕到一隻很大的鯊魚,單單那一隻魚就可以換了一塊地,現在那塊地也是捐給廟裡面使用。」

 

人口嚴重外移 漁法面臨危機

「石滬捕魚」是一種不會傷害海洋生態棲息地的永續型漁法,但漁獲能力相對較弱。現今漁業設備不斷創新改善,石滬一度陷入崩壞、消失的命運,也是因為漁村年輕一代不斷人口外移,石滬修造技術面臨無後人學習和傳承的困境。

桃園市愛鄉協會理事長李仁富:「石滬是會因為風浪而傾倒。其次,一些居民會來石滬去捕撈貝類拿來食用,螃蟹、貝有時候躲到石頭縫,人們可能會用人工的工具去把它挖掘出來,破壞了石滬。比較嚴重的問題是文化已經斷層,年輕人根本不會來接觸,因為工作既辛苦,又沒有馬上得到很好的對價。所以,年輕人基本上不會來接觸石滬,所以傳統的漁業文化,如果沒有好好繼續去推展,我覺得他未來勢必會沒落。」

 

傳承百年文化 提供修築體驗

為維續和重現石滬之美,「石滬修造技術」在2010年被政府譽為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多地石滬協會定期舉辦工法研習。同時,政府及民間推行特殊石滬旅遊模式和體驗課程,讓傳統漁業得以轉型,期待能從觀光商機中讓石滬捕魚得到發展和傳承。

桃園石滬協會理事許素貞:「我們已經陸續修復了四座石滬。目前蚵間里的海岸線有登錄記載的有九座,編號一到六號的石滬目前是已經都修繕完成,還要繼續努力,因為後面的三座石滬是更難修的,因為它損壞得比較嚴重。」

東明國小教導主任陳建任:「石滬活動就是我們的校外教學活動,只是教學場域從學校把它搬到了海邊,因為石滬文化和我們這個地方地區的孩子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們就是藉由這一次校外活動機會,帶他們認識一下他們的先人製作石滬的智慧與經驗。我們很感謝石滬協會,他們今天早上免費提供我們的師資。然後經過他們的專業的講解,孩子們對於石滬有所瞭解,而且他們很樂在其中。」

石滬捕魚走過百年的歷史和風華,蘊藏著先民們的開拓精神與智慧。現今,還有一群默默守「滬」的人,他們合理修築石滬,發展觀光旅遊,希望大海最美的古蹟和文化能一直傳承下去。

淡江新聞 陳沁 陳翊綺 採訪報導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

新屋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