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河溪學院》從河川連結性認識河川生態系統
台灣河溪學院已經進入第二堂課,4月23日邀請野聲環境生態顧問公司陳嘉修經理 分享「從河川連結性認識河川生態系統」,透過河川不同面向連結性(縱向、橫向、垂直)觀點,建立對於完整河川生態系統的初步瞭解。
大小不同時空尺度形塑現今看到的河川樣貌
在觀看眼前的河川時,最先注意到的往往是流動的水。不過,河川不僅僅只有水,「水流」是河川的關鍵亦是載體,其中包含水、水生動物、底質、有機質、營養及能量,上述種種因素影響河川物理、化學及生物相組成。
當我們看到的河川不僅僅只有水之後,再留心觀察眼前的河川,可能看到潭瀨、石頭及植物,但這還不是河川的全貌。嘉修老師提到河川由「大小不同時間及空間尺度」形塑,從微棲地、眼前的河段到整條河川甚至是集水區,從過去板塊運動到山崩地滑,不同空間尺度伴隨不同時間尺度營力形成現今河川樣貌,所以在設想工程措施時,會需要從系統性觀點來思考。
河川連結性具有多重方向性
河川連結性在空間尺度上分為縱向、橫向及垂直。「縱向連結性」指河川從上游到下游的流動,建置橫向構造物將會阻斷上下游間的縱向連結性,構造物上方因水流變慢,原該被帶走的細粒料沉積下來;構造物下方,原會沉積的泥沙或土石消失。橫向構造物破壞河川原有的動態平衡,改變物理型態,受影響的還有棲息其中的生物。
「橫向連結性」指河川兩側因為河水流量變化,和周遭水域與陸域連結現象。當橫向連結被堤防阻斷,大水來臨時使原河道內水體流量變大,而缺乏週期性漫淹,讓濱溪帶或溼地逐漸陸化及失去原有生態功能。
「垂直連結性」談的是水在地表和地下之間的流動。即使一段時間不下雨,河川仍有水在流動,水就是來自地下的孔隙流。近年有討論以伏流水(也屬於孔隙流)代替地面水取水,因其有取水量穩定、水質好、少河川擾動等優點,但嘉修老師特別提醒,孔隙流和地表水、淺層地下水皆是一體互相連動,因此需要嚴謹評估取水量。這也呼應河溪學院 去年課程 中趙榮台老師所言,國內對於河川地表下生態系運作還所知甚少,不應將開發利用視作無害而理所當然。
生物習性是長期與環境互動演化的結果,但因人為在短時間內逕行改變河川型態,生物洄游的路徑被阻斷,因繁殖、孵化、躲藏覓食……等等生存所需要棲地產生變化,牠們不一定能適應。
因各種需求讓河川連結性被構造物阻斷,需要留意水文會因此改變,以水為載體流動的物質和能量傳輸也跟著改變,同時,也會直接或間接對棲地及生活其中的生物造成影響。
參考資料
<島讀河溪>
-濱溪的植物群落 https://watereeft.wixsite.com/streamhabitat/7-riparian
-魚以食為天 https://watereeft.wixsite.com/streamhabitat/8-forage
-大自然的水勢能削減機制,是如何緩和洪水的暴衝的呢? https://watereeft.wixsite.com/streamhabitat/9-fluvialpotential
-沖積河谷的觀察(下): 靠經常變動而維繫的重要棲地 https://watereeft.wixsite.com/streamhabitat/10-alluvialvalley-2
-2023年台灣河溪學院 趙榮台老師「來談談健康的河川生態系」https://reurl.cc/yL7OyD
----
★台灣河溪學院 系列課程全紀錄 https://www.twrna.org/minutes (一次全收看!)
(此系列13堂課程已全數開放報名,實體及線上同步進行,另提供課後2週影片回放 )
★2024/5/21 河溪網將邀請 藻田生態有限公司-周傳鈴老師,來分享「河道施工對微藻棲地之短中長期影響」,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同參加。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