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種植韭菜 推廣食農教育
標一:棄工踏入農田 返鄉改革家業
記者OS:在桃園大溪,有位農夫用科技栽種韭菜,這一大片綠油油的韭菜田,是藍毅綸的心血結晶,原本從事工業,父親生病倒下後,毅然決然返鄉務農。
BITE(農夫 藍毅倫):
記者OS:改革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世代之間觀念的不同,造成父子兩人衝突。
BITE(農夫 藍毅倫):跟長輩衝突
記者OS:拒絕使用傳統栽種模式的他,大動作改變施肥方法,不使用生雞糞作爲肥料。
BITE(農夫 藍毅倫):討厭生雞糞
標二:韭菜田的鐵心臟 科技設施省人力
記者OS:和其他農場不同,藍毅綸善用自身的工業背景,替農場量身定做智慧裝置,藉由這台「鐵心臟」,可以節省不少時間,更能減輕人力成本。
BITE(農夫 藍毅倫):介紹裝置的畫面、大姐的畫面
記者OS:在智慧裝置的協助下,病蟲害防治費用,減少約百分之八十,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標三:智慧系統成助力 促韭菜綠色經濟
BITE(農夫 藍毅倫):沒收入、燒積蓄
記者OS:不惜拿出存款,全心投入整頓農場工作,與太太湯佩璇攜手努力,創造更多可能性。
BITE(妻子 湯佩璇):改很多東西
記者OS:省下來的時間,成為他們揮灑創意的空間,將成果具象化展示,介紹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
BITE(農夫 藍毅倫):展板的方式呈現
標四:推廣食農教育 永續經營土地
記者OS:開發食品的初心,是為了讓孩子們不再害怕韭菜,結合生態系統開發課程,設計限定手作韭菜料理,實現食農教育。
BITE(妻子 湯佩璇):
記者OS:一份返鄉從農的決心,茁壯成呵護土地的使命,藍毅綸用科技實施友善栽種,更致力推動食農教育,朝永續發展的方向邁進。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