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力不討好,大企業為何都在做ESG評比?
2015年,超過190個國家採納了聯合國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旨在2030年前應對氣候變遷、經濟成長、社會平權、提供乾淨水源、消除貧困等議題。聯合國呼籲企業不應將利潤視為唯一目標,應同時考慮環境永續及社會發展。
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永續發展目標被視為評估企業永續經營的參考。企業針對這三個面向投入資源,參與並回饋社會,以達成永續經營目標。參與ESG評比為企業帶來多種正面效應:
- 投資保障:參加評比可以吸引更多投資人的目光。安永(Ernst & Young)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服務負責人曾于哲指出,「再過幾年,揭露相關資訊會成為上市櫃公司的義務。」如果企業的付出不明顯,恐怕會影響股價和商譽。
- 贏得名聲:獲得高評價的企業能贏得更好的名聲,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取得消費者及監管單位的信賴。
- 降低成本:減少廢棄物、使用乾淨能源、替換燃油車等ESG措施可以降低企業營運成本。
- 減少風險: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提升人權等活動,可獲得更高員工滿意度,減少人員流動,避免貪污或不當競爭行為,減少醜聞和營運風險。
在台灣,常見的永續評比競賽包括:CSR天下永續公民獎、遠見CSR暨ESG企業社會責任獎、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標普全球企業永續評比、永續韌性獎。
大型企業更是踴躍參與國際上著名的ESG評比,例如碳揭露專案(CDP)、標準普爾全球(S&P Global)的企業永續評比(CSA)、Sustainalytics的ESG風險評比和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等,這些評比適合想要拓展海外市場,贏得國外投資者青睞的企業參加。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