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開創新國際視野 周刊巴爾幹

2013/05/09 13:00
2,147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陸柔萱、朱庭萱/新北市報導】「你要挪開傳統這塊大石頭,你才看得到天」,周刊巴爾幹總編輯張桂越一邊說、一邊用雙手推開空氣,彷彿上方真有塊大石頭。周刊巴爾幹是張桂越突破傳統的實踐,她要證明即使沒有資金,依然可以創辦雜誌,給讀者不一樣的國際視野。

 

用腳代替思想 做就對了

張桂越擁有三十年的新聞資歷,歷任華視新聞雜誌記者、台視駐倫敦特派員、傳訊電視駐歐洲分社主任。一九九九年,張桂越為了採訪台灣和馬其頓的建交新聞,第一次踏上了馬其頓,這個位於巴爾幹半島上的國家。初到馬其頓,這裡的一切都讓張桂越驚艷,馬其頓的人長得美麗,而且他們也拍電影、玩音樂,顛覆了一直以來歷史課本上寫的「巴爾幹半島是歐洲火藥庫」的想像。
 
張桂越在這個讓她驚艷的國家一待就是十幾年,受不了編採會議的種種限制,她想要報導的事情,有時候在收視率的考量下,卻無法報導,於是她在馬其頓創立一人通訊社,她的電腦就是編輯室,讓她可以在世界各地編輯,不用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
張桂越用自己的雙腳尋找新聞,「Happy Feet(快樂腳),用腳代替思想」張桂越說,走出去自然就會知道新聞在哪裡。她比喻,台灣的新聞環境就像個釣蝦場,大家都知道蝦在哪裡、都釣同樣的蝦,一點趣味也沒有。
 
走出台灣,她發現有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值得被大家看見、了解。張桂越說既然找到了這麼好的新聞素材,而且也擁有足夠的能力把這些素材烹煮成美味的新 聞,儘管沒有穩定的資金供應,還是讓張桂越在二〇一二年十月創辦周刊巴爾幹。創刊號中,張桂越以「吃愛」這個單元介紹巴爾幹美食-鴉片蛋糕,文中敘述採收 的美麗風景、如何製作,當然還有面對這在台灣屬於違法物品的驚奇,顛覆讀者對於巴爾幹的觀感。

在周刊巴爾幹創刊號發想人的話中,張桂越提到,接觸是我們了解的第一步,這一步可以讓我們發現自己曾經的錯誤,才能讓新觀念注入。她希望巴爾幹周刊像座橋,讓讀者擁有嶄新的國際視野,補足台灣不足的國際觀點。

 

 
用故事帶領讀者更融入國際
周刊巴爾幹不只有來自巴爾幹半島上各國家的新聞事件,也有來自於這些國家中人物的故事,但國際視野並不是只有聚焦在巴爾幹,張桂越會依循她腳步所探索到的 新聞,邀請不一樣的合作寫手,例如創刊號中除了介紹新奇的巴爾幹半島,針對香港二〇一二年九月為了抗議中國官方透過教科書洗腦所發生的新世代學運,張桂越 採訪了香港著名社會運動家岑建勳,並摘錄了其中的幾段訪問。張桂越說,報導的文字是要有溫度的;周刊巴爾幹裡圖片搭配文字,用故事帶領讀者認識不同的世界。
 
 
周刊巴爾幹用故事吸引讀者,並藉由故事帶出背後的政治、文化或社會議題。周刊巴爾幹十一期封面故事:帶種的女人,范達娜.席娃,她是一位博士,在印度創立種 子銀行,幫助印度小農對抗控制世界糧食市場的跨國集團,讓農業回歸原始、自然而非基因改造。讀者透過這個故事,可以知道印度小農如何被跨國集團控制、基因 改造農產品對於環境會造成怎麼樣的威脅,並且被范達娜.席娃的所作所為激勵、撼動。
 
雜誌是樹 讀者是水
「我的行政能力真的是很爛」張桂越哈哈大笑的說著,她說,常常讀者跟她訂閱周刊,她一回家隨手把訂單一丟也就忘了,當讀者打電話來詢問的時候才驚慌的想 起,一次把十二期的周刊寄給讀者時,還忘記自己到底有沒有寄,寄了兩次。但張桂越親自的打電話關心讀者收到與否,在互動中收到讀者的稱讚與肯定,這是她在 籌措資金壓力下,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周刊巴爾幹在經營到十九期的時候,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張桂越請合作的影印商暫時停印,但還是持續的編版、寫稿。正當走投無路之時,張桂越在睡前收到一封 簡訊,簡訊上的讀者說,他某天在書店不經意得看到周刊巴爾幹,覺得在充斥著教導如何投資理財的世界裡,發現一線曙光,因此想要捐贈五十萬給周刊。
當張桂越看到素昧平生的讀者傳來的簡訊時,她說不出話,不知道怎麼形容,但心裡有滿滿的感動,她也用最直接的行動來感謝這些讀者,堅持做好的新聞,帶領大家走出台灣,去看這個世界所發生的事,讓讀者藉由這些故事獲得臨場感。

這份從天外飛來的一筆為數不小的捐款,讓周刊巴爾幹度過危機,得以繼續發行,目前已發行到二十三期。雖然張桂越身邊沒有足夠的資金,也不曉得下一筆捐款會從哪裡來,但她形容周刊巴爾幹就像棵大樹,讀者是水,水在慢慢的累積灌溉,而樹是真真實實的正在成長。

 

 

 
 
延伸閱讀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