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傀儡木偶親手製 傳統技藝展風華【古早味●古早心系列報導】

2014/01/07 15:57
2,306次瀏覽 ・ 1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政大之聲記者/王悅安、邱奕頎、陳盈如、周利庭】「請觀眾趕快就位,我們表演就要開始了……」舞台後方,一群人正操控戲偶,定睛一看,裡面的成員幾乎都是七八十歲的阿公阿嬤。他們臉上滿是歲月的痕跡,卻笑得像個孩子,忘情投入地演出鄉里流傳的「媽祖降妖」的故事,台上台下笑聲不斷,為寧靜的社區增添幾絲活力。
 他們手中的是懸絲戲偶,俗稱的魁儡尪仔,基本的十六條線,每一條都關係著木偶的靈活度。是誰,讓這些僵硬的木偶開始有了生命?他,是嘉義製偶大師黃憲章。懸絲戲偶在中國已經流傳兩千五百年,直到現在還是廣為人知的傳統表演之一,但在台灣,懸絲戲偶僅在廟會迎神時才會登台,曝光率低,無法吸引年輕世代,懸絲偶戲因此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直到黃憲章受附近國小老師委託,在幾經摸索後開始對懸絲偶戲產生興趣,沒想到這一投入就是十年。「我初期也沒有學過什麼雕刻,勉強用紙黏土捏出頭型,加上基本的木工,但是在那之前,我也從來沒有研究過線是怎麼樣綁、怎麼樣操作。」黃憲章熟能生巧,除了減輕戲偶本身重量,他也逐漸發展出各具特色的戲偶,有身材火辣的鋼管女郎、拿著望遠鏡的船長等,更在劇情中融入新舊元素,賦予懸絲戲偶新的意象。但最吸引他的,還是創作戲偶的自由度,他說:「戲偶他只是個工具,你今天要表達什麼,都可以天馬行空地去想。」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偶戲,黃憲章開始和附近國小合作,帶領學生參與全國創意偶戲大賽,年年獲特優。但年輕人往往不主動學習,黃憲章於是將眼光放到社區的長輩身上:「主動跟被動就有很大的差別,主動是無時無刻都在學習,可能晚上看看電視也在練習,社區的學習扎根的可能性比較高。」他因此找上嘉義縣朴子溪觀光發展協會,希望將傳統技藝與社區做結合,協會理事長黃江正說:「讓這些社區阿公阿嬤有一個舞台,讓他們自己找到一個肯定,七八十歲了,還可以表演給別人看!」在地文化融合在地記憶,碰撞出綺麗燦爛的火花。提到剛開始練習時,阿嬤許雪珍說:「大家都說很辛苦、手很酸,一次又一次,後來就不會那麼酸了。大家都揪一揪一起來比較有趣,如果說他放棄、他也放棄,這樣就沒意義。」每天的練習時間也讓阿公阿嬤們感情更融洽,話題始終圍繞著戲偶,阿嬤陳秀鳳說:「看什麼角度比較靈活、比較生動,變成我們聯絡感情的據點。」老人家們把玩著手上的戲偶,一字一句,難掩對於魁儡尪仔能在社區裡發光發熱的驕傲。
 孤掌難鳴,黃憲章體認到懸絲偶戲在台灣還無法成為文化產業,因為缺乏年輕世代的關注,讓偶戲難以迅速發展。他因此成立臉書的粉絲專頁,將表演影片放在網路平台,期許能增加年輕人對於傳統的認識,也在二零零八年催生「嘉義縣懸絲偶戲發展協會」,提升能見度,形成嘉義縣另一個特殊的文化觀光特色。
 傀儡尪仔,對黃憲章來說不只是一塊沒有生命的木頭,而是可以對應到人生,並蘊含老祖宗智慧的傳統。他說:「我們也都是戲偶,只是沒有這條直接看的到的線,人生如戲,人也像是這個懸絲木偶一樣,假設你今天這個線打結了,他就演不好。」小小的戲偶,藏著大大的人生哲理。黃憲章透過傳統與創新的融合,再現戲偶舉手投足間的絕美風華。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