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元寶造型討吉利麥寮土仁包飄香三百年【古早味●古早心系列報導】

2014/01/07 15:58
9,774次瀏覽 ・ 11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政大之聲記者/莊傑智、陳家安、謝宗婷、張桓溢】「濁水溪砂,拱範宮廟,百年基,種麥築寮建家鄉。…………花生輪作,鱷魚餐包,古名產,油炸皮脆不厭嘗。」一首〈麥寮風情畫〉道盡了雲林麥寮鄉的古今,其中用土豆仁做成的「鱷魚餐包」,更是當地人最為甜蜜、難忘的記憶。
 麥寮拱範宮祭祀神明為開山媽祖,相傳古時,媽祖告訴百姓適合種麥,麥子便成為主要農作物。當地居民說:「(台)以前七月半,以前人比較沒什麼可以吃,都會做起來,慢慢吃,可以拜拜,算我們這邊名產。」早期農村買不起大魚大肉,只好就地取材,以麥子揉成麵糰,結合花生、蔗糖,製作成一個個半月形的餐包,由於高溫油炸後表皮會有泡泡狀突起,因此名為鱷魚餐包。鱷魚餐包又名「土豆仁餐包」、「孔魚摻包」,外表看來像炸過的水餃,表皮酥脆、入口生香,從康熙年間流傳三百多年至今,儼然成為麥寮的特色甜點。
 拱範宮觀光文化發展協會執行長許綉汝說明,鱷魚餐包的形狀源自於和尚從大陸渡海到麥寮:「(台)和尚渡海來台,會有海浪,可能發生事情,和尚都會敲木魚求平安。而拜拜就要請示媽祖,要擲筊杯。所以就仿造這個形狀去作,求平安。」居民取和尚敲木魚和擲筊請示媽祖皆為「求平安」之意,仿效筊的形狀製作餐包,希望吃了能夠平安。也因形狀酷似元寶,被居民視為好兆頭。
 隱身於拱範宮對面,高齡七十多歲的鄉民魏天助和魏吳滿夫婦,守著門前一把大陽傘和桌子,延襲家族製作餐包百餘年歷史,創立天助食品廠販賣道地的餐包:「以前是手工,所以做比較少,現在用機器比較快。口味都一樣,就土豆嘛。」店裡的餐包全是夫婦倆一手製作,仰賴機器磨小麥做餡皮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但在現今飲食多元的社會,他們堅持只做最正統的花生口味,魏天助夫婦說:「有些人會加蒜頭啦,但有人不吃;或包紅豆,一開始炸起來很好吃,但冷掉後就會軟掉。」夫婦倆每天以雲林百年歷史油廠出產的油,炸出香脆的鱷魚餐包,更將製作過程完全透明化,從和麵、桿麵、炒花生、磨粉、包餡、油炸、包裝,顧客都可以實際參與。
 製作鱷魚餐包是麥寮老一輩婦女共有的手藝,但因手工繁複、需耗相當人力,因此販賣的店家已不多見。面臨人口外移的情況,許綉汝無奈地說:「現在一些年輕小夥子都不會作,像我兒子女兒都不會作。那是拜拜的時候,他們通常去外地工作,你沒有回來,我怎麼教你。」而現代人為求方便,常以現成供品取代自家手工製作。隨著居民年華老去,製作鱷魚餐包的傳統技術也正逐漸消失。
魏天助夫婦年事已高,但一身好手藝並未傳承:「我們兒子都不做,所以剩我們兩個老的在做。他如果死了就不會做了,叫我做我也不要。到時候可能就去台北跟兒女住了。」他們豁達的說,現階段只求填飽肚子,若老伴先行離去,天助食品廠只能面對關門的命運。
 眼看鱷魚餐包沒落,民國九十三年起,觀光協會便協助推廣,許綉汝說:「就是過年或辦活動,作出去給大家吃。像以前胡瓜來這邊,我們也有作送給他們。」當地也開班教授製作手法,但這些推廣方式,只有當地人和觀光客才會接觸到,許綉汝計畫請政府開設DIY觀光工廠,把知名度擴大至全台,吸引更多遊客親自體驗製作鱷魚餐包。
黑心油事件頻傳,傳統手工食品近來備受大眾青睞,期盼在觀光協會的努力下,土豆仁餐包能夠持續飄香,不要讓這麥寮人孩提時的甜蜜滋味,未來只能留在回憶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