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推動社區文化四十載 《文山報導》二月吹熄燈號

2014/05/24 20:13
2,139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政大之聲記者/張皓彥、張普熏、林倢羽、林昱廷專題報導】站在星空下,看著一個個天燈冉冉上升,你是否也曾被平溪這幅美麗景象感動呢?你可能不知道,平溪天燈之所以遠近馳名,是因為背後有一雙強而有力的推手,將平溪之美推廣出去,這個幕後功臣就是文山報導雜誌。文山報導雜誌由謝春波、何其慧夫妻自發性設立,四十年來致力於報導文山區地方新聞,但網際網路興起後,雜誌銷量受到衝擊,在一月十七號出刊後,正式宣告熄燈,創辦人何其慧回想四十年來的變遷,她說:「我們整個文山報導從文化沙漠、偏遠地區的,現在已經變成大都會區,他現在已經不再需要我們這樣子五臟俱全的刊物了,因為現在有網路、有雲端出去了。」

 回顧當年的創刊動機,其實出自於何其慧服務人群的熱忱,她說:「最早的時候,我的先生是把我做的社工在中國時報暴露,可是只有五十個字、一百個字,沒有辦法把我們的活動精神傳播出去。所以後來就想,既然會寫稿會那個我們自己就出一份刊物。」當時正值戒嚴時期,辦刊物並不容易,但何其慧、謝春波夫婦擇善固執,勉強湊足四千元後,一手創立起文山報導雜誌。

 自從創刊以來,他們堅持不以商業廣告賺錢,只靠讀者每個月支付的費用支撐,時常面臨入不敷出的窘境,為此何其慧到中國時報兼職,以維持雜誌社基本營運。:「我下午三點鐘離開報社,到中國時報的資料中心去打工領一份薪水。拿我一份薪水,我拿來可以供應我店裡面三個小姐的費用。所以你說,真的有錢嗎?」,勉強撐起報社後,接踵而來是排版的困難,何其慧解釋,當時沒有電腦或打字機,報紙上印出來的文章,都得靠編輯在四千八百多個漢字鉛板中逐一尋找,一個字一個字排出來:「我們最早是用鉛字排版,那個困難度是有的。因為我就要跑到印刷廠去撿排,看著他們撿排」。

 儘管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但是他們不畏辛苦持續為社區付出,第一步就是培育青年新聞人才。雜誌社剛創立時,招募了大批世新大學新聞系學生前來實習學習採訪,實習生賴韻汝提到:「像我平常交稿,社長都會改過,就是一點一滴學採訪。」之後更進一步推廣在地活動,不但成功行銷平溪天燈,就連產自翡翠水庫上游山區的文山包種茶,也是由他們推行,何其慧難掩自豪:「文山的包種茶,全部都是文山報導推動出來的。他是今天的包種茶,從當初的量產,到整個包括翡翠水庫,就是文山報導一直持續不斷。」

 走過四十個年頭,文山報導雜誌一點一滴凝聚居民與社區情感,政治大學民族系教授王雅萍常年關注社區營造,她說:「透過這個社區報就可以累積一些社區的大小事,不管是文史啊、人物啊或是活動啊,都可以讓社區的人對社區能夠增強認同。」儘管文山報導已經走入歷史,但何其慧強調:「社會公益,是要靠社會大眾主動去做。」她相信,文山報導的停刊不是結束,而是促使另一個傳承的開始。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