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地圖 讓年輕人到世界找答案
【記者張薷、皇甫香華/台北市報導】面對世界的變與不變,台灣的年輕世代該如何看待問題並找出解決之道?面對台灣各種社會議題,我們總有許多疑問,而龍應台文化基金會舉辦的思想地圖計畫,鼓勵二十至三十五歲的青年,前往世界各地,透過他國經驗的實地探查,藉著實際行動向世界發問,給自己一個找答案的機會。第一屆參與者蕭定雄鼓勵第二屆參與者,在思考龐大未來的同時,要想的夠遠,實現的夠力,必須到第一線看看,而不只是在台灣讀讀書。
「思想地圖青年培訓計畫」從「文化」、「公民社會」、「技術」、「環境」等四類議題出發,讓二十二位青年走出台灣,透過實際行動關注社會問題,到世界各地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 |
走出海外 向世界發問找出答案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舉辦的「思想地圖青年培訓計畫」今年邁入第二屆,此計畫為鼓勵二十至三十五歲的青年提出海外自我學習企劃,並在計畫結束後,將經驗分享、回饋給社會。本屆募集了數百件提案,內容主要是「文化」、「公民社會」、「技術」、「環境」等四類議題,最後徵選出二十二位青年走出台灣,從不同領域出發,藉著實際行動關注社會問題,深入探索各地,尋找解決社會議題的答案,讓問題能有所解決。
於五月十七日舉辦的「第二屆思想地圖青年培育計畫發布會」邀請了二十二位獲獎者分享他們的公民旅行計畫,並針對關注的議題及對海外學習的想法提出說明。龍應台基金會董事陳浩以互聯網媒體為例,他認為互聯網媒體最重要的精神為「打開」與「連結」,而思想地圖計畫就完全符合了這兩項特性,也就是「連結台灣跟世界,連結自我和社會;打開視野與心胸,打開各種可能性及創意。」
另外,第一屆思想地圖參與者蕭定雄也到場分享經驗,有感於都市無限擴張,農田被科學園區不斷占據,台灣下一個永續產業在哪裡?因此他到日本豐岡針對東方白鸛農法、經濟與社區營造進行實地考察和學習,透過豐岡農學城市,反思台灣在地經營,探討如何培養台灣的共生視野。並在回國後將經驗帶入台灣大學城鄉所,開設實習課程,讓學生每年都能到當地實習。除此之外,他也在坪林推動藍鵲茶,甚至逐步發展「藍鵲農學」,讓台灣藍鵲等鳥類在茶園中吃蟲,創造共生環境,希望透過社區營造等方式,創造坪林「有機村」的概念。蕭定雄說,他以:「當別人在為明天忙碌的時候,我已經把思想轉向未來。」為信念出發,也鼓勵第二屆參與者到第一線看看。
透過「第二屆思想地圖青年培育計畫發布會」,讓二十二位獲獎者分享他們的公民旅行計畫,並針對相關議題及對海外學習的想法提出說明。(照片由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提供) |
前往港韓 找出獨立媒體的未來
就讀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的彭琬馨曾在台灣的獨立媒體擔任過實習生與特約記者。她將在五月底出發前往香港獨立媒體網以及主場新聞網實地訪問,了解兩者如何維持組織運作,如何和其他非營利組織串聯合作以及記者與組織間如何合作等問題。同時她也將到韓國訪問旅居韓國擔任駐地獨立記者的楊虔豪,了解主流媒體的工作經驗如何回饋到獨立媒體的運作,以及獨立記者在異地如何經營全新的工作領域。
彭琬馨認為,雖然台灣獨立媒體現階段蓬勃發展,但仍面臨許多困境。除了資金不足造成記者往往因為生計問題而影響工作意願,甚至組織面臨無法長久經營的狀況之外;獨立媒體也面臨採訪權的問題,彭琬馨表示,社會對獨立工作者認知的不足或誤解,造成獨立媒體無法進入公家機關採訪,這類問題也都需要獨立媒體組織與個人間更多的串聯合作,拓展獨立媒體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因此,她希望透過這次的計畫了解他國獨立媒體發展現況,回國後也能將相關經驗提供給台灣的獨立媒體做參考與借鏡。
從義國慢城社會 找尋台北下一步
從「全球化的今天,身為下一代的青年更應有在地化的責任。」的角度出發,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生鄭羽竣利用所學背景,觀察台北發現,台北依循從政府由上而下的計畫性領導都市計畫,造成台北在全球化競爭下的競爭弱勢。如何透過「在地化」因應全球,提升資本特質達到永續經營的不動產投資市場,進而布局未來的台北都市規劃願景,建立台北的「在地思維與行動」基礎。
怎麼樣在快速化發展裡面,找到城市中「慢」的角落?鄭羽竣將出發到義大利,了解當地為了降低全球資本所產生的經濟與生活衝擊,發展出「慢城」的都市計畫結構,不同於傳統的政府由上而下都市計畫,而是以「由下而上」的社區發展意識出發,強調消費與生產的在地化。因此,他希望透過實地參訪明年由米蘭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以及到當地了解慢城與慢食文化,除了透過到慢城組織(Citta Slow)的訪談之外,也將到米蘭的慢食市集,去體驗並了解身處在大都市裡的市集,如何在當地運作及生存。希望在學習的過程中,思考台北在二○一六年舉辦的世界設計之都和二○一七年的世界大學運動會等國際機會中,如何發展出以在地化的行動,實行全球化的視野,找尋台北的下一步。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生陳秋慧希望透過海外障礙藝術學習機會,將相關經驗分享給更多人,讓障礙者能透過藝術,找到屬於自己的美感。
|
透過障礙藝術 尋找異意與意義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生陳秋慧因為罹患關節炎,造成手部變形。過去曾參加障礙藝術團體的她,從製作石膏模型的創作過程中,了解到障礙藝術的重要。她認為,障礙藝術創作是一種讓障礙者完整自己的媒介,也是一種人權的展現。陳秋慧說:「之所以跟一般的藝術表現形式不一樣,是因為在過程中把障礙者的生活經驗融入創作,透過作品傳達出身為一個障礙者我的故事是什麼。」從這樣的概念發展到戲劇、舞蹈等創作方式,來展現障礙藝術的力量。
因此,陳秋慧將到美國奧克蘭和芝加哥兩個城市,學習障礙者的舞蹈課程並訪問當地障礙藝術家。希望回國後能把經驗分享給更多障礙者,她說:「對很多障礙者來說,怎麼樣相信身體不完美,但還是能夠有不一樣的美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藉由分享經驗,讓更多障礙者喜歡自己,並重新看見、擁抱自己的差異。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舉辦的思想地圖計畫,鼓勵二十至三十五歲的青年, 前往世界各地實地探查,藉著實際行動向世界發問,給自己一個找答案的機會。 (照片由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提供) |
延伸閱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