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急診救急,民眾須熟悉檢傷分級的意義

2015/03/13 14:06
26,211次瀏覽 ・ 468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7
檢舉

【編採:黃東榕】前幾天的新聞事件中,新聞媒體下了以下的標題「酒駕自撞送醫 「醉」 胡鬧急診嗆:我爸是主席!」類似這一類的醫療暴力事件,其實每年在台灣都不斷的上演,不免在更為緊張的醫病關係裡添下一筆變數。我們都聽過「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的大道理,但我們也許有一天可能也會需要急診室醫護專業的協助。我們先回顧這三年來的重大醫療暴力事件的新聞標題(特別是在急診室的第一線臨床單位),我們或許可以從中觀察出一些固定的脈絡(大家若有興趣追蹤了解始末,不妨搜尋了解。)

照片

↑急診暴力新聞頻傳(資料來源:2015.03.12-TVBS新聞台HD)

近期急診室暴力事件表

2013.05.09:帶母急診動粗 黑支認錯彰基仍要告(中時電子報)
2013.12.04:醉男大鬧急診室探視就醫女友,揮拳打傷救護車駕駛(東森新聞)
2014.03.17:急診室暴力 外公不治男子毆醫(中央社)
2014.09.15:醫療暴力! 心急妻怒砸急診室、傷醫護(Yam News)
2014.11.10:又傳急診室暴力! 萬芳醫師急救卻挨揍(中時電子報)
2014.11.19:花蓮門諾急診室傳暴力 兩警衛被打(聯合影音)
2014.12.19:病人被晾急診3小時 新科議員被控飆罵醫護人員(自由時報)
2015.03.12:酒駕自撞送醫 「醉」 胡鬧急診嗆 「我爸是主席」(東森新聞)

「急」,容易讓一切變了樣

我們常常看見的急診暴力新聞事件,在情緒過後的許多衝擊,其實在當下醫護人員一定比家屬還要急。觀察這幾年發生的急診室暴力事件,確實也不外乎是「急切」與「衝動」這幾個關鍵詞之下的產物,但似乎仍然必須強化「急診」不是「快速門診」的觀念,急診是針對有急切需要的病患進行必要性急救處置的第一線臨床單位,在這之前,除了同理心之外,也呼籲民眾了解急診「檢傷分類」(Triage)的處理運作機制,仍是有其必要的。

照片

↑喧騰一時的「藝人黑支」急診暴力事件,(資料來源:2013.05.09-中天新聞台)

照片

急診室醫師鄧學儒表示,急診顧名思義就是要處理緊急、危急生命或是比較嚴重的病人,到底要先看誰,太多人來到急診,每個人都想要快,又快又馬上看到,但是,畢竟急診的醫師人力有限,不是只有台灣有(檢傷分級),國際也都有一套檢傷分類的標準,就是希望一般民眾能夠了解現在作業,總之一定要信任醫師,這樣子每個人才可以得到又快又好的醫療。如果產生衝突,兩方都不會是受益者,可能民眾的醫療也延誤,也讓這個醫生的心情受影響,甚至造成肢體受傷,之後的醫療行為也就停止了,兩方都不是贏家。

先到先看的迷思?民眾須再深化的檢傷(Triage)分級思考

檢傷分級(Triage),各國都有相關的制定,就是根據現場疾病的嚴重度以及急迫性而進行先後處置安排的醫療程序,但有些時候很多人會忘了這件事。

照片

↑檢傷分類制度各國皆有,照片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戰場的檢傷分類區。(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急診室醫師鄧學儒說:「現在的社會事件常有些溝通不良的地方,他只覺得他很急,但是醫生呢,因為他也很急,所以就這樣子容易會有衝突了,所以我覺得是彼此之間都要有這樣,民眾知道有這種的分類制度之外,另外就是說,雖然有這樣的分類制度,但是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檢傷分類不是說把你分為第幾級就固定在第幾級,有時候你的病情確實會變化...........就是我覺得要互相相信與尊重醫療專業。」

照片

↑花蓮門諾醫院急診室的檢傷分類布告。(資料來源:門諾醫院提供)

急診是一個瞬息萬變的場合,但醫護必須先處理分級中的第一級檢傷重患來爭取時間,但也並不是說其他分級的病人就無法排定處理,而是醫護人員現場的專業觀察與處置,仍然處在急診機動運作的程序當中,而不是比較現場哪個家屬「先報到」或「哪個家屬比較急」而進行處置!

照片

↑每家醫院的急診室應該都會有的檢傷分類告示。(資料來源:門諾醫院提供)

鄧學儒醫師表示,台灣的檢傷分類分成五級,第一級需要當場急救,這種病人大部分它已經呼吸心跳已經停止,或者已經呈現休克狀態,急診刻不容緩必須馬上幫他處理,有些病人可能在這個人後面掛號,但是第一級的病人一定要優先看到,因為在不處理他的生命跡象就沒了,我想這個一般民眾大概都能夠了解。

照片

↑急診室的檢傷分級,其實一直是國際上的共識,一般來說,檢傷的分類是依照病情的危急程度來決定優先順序,依據衛福部的公告基準,分類原則有五種等級,從需要立即處理的第一級,到非緊急處裡的第五級,每種級別的項目各有專業判讀的依據,台灣許多民眾也能夠體諒醫護的忙碌以及急症優先的考量,但是在緊急狀況下,仍然會有一些因為衝動而發生的憾事,這也是目前各大醫院都會遭遇的一項挑戰,衛福部與地區醫院也需要再進一步思考如何面對這種突發的憾事,讓傷害減至最低。(圖片來源:醫勞盟FB)

照片

墨西哥醫院的急診室檢傷分級告示,以顏色區隔各種檢傷分類(A triage sign at a Mexican emergency room indicating the waiting time for patients based on the severity of their condition)(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Category Meaning Consequences Examples
T1 (I) Acute danger for life Immediate treatment, transport as soon as possible Arterial lesions, internal haemorrhage, major amputations
T2 (II) Severe injury Constant observation and rapid treatment, transport as soon as practical Minor amputations, flesh wounds, fractures and dislocations
T3 (III) Minor injury or no injury Treatment when practical, transport and/or discharge when possible Minor lacerations, sprains, abrasions
T4 (IV) No or small chance of survival Observation and if possible administration of analgesics Severe injuries, uncompensated blood loss, negative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Deceased Collection and guarding of bodies, identification when possible Dead on arrival, downgraded from T1-4, no spontaneous breathing after clearing of airway

↑德國的檢傷分類表:(基本上是四級)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injuries is usually done by the first ambulance crew on scene, with this role being assumed by the first Notarzt arriving at the scene. As a rule, there will be no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o patients who do not breathe on their own or develop circulation after their airways are cleared, will be tagged "deceased". Also, not every major injury automatically qualifies for a red tag. A patient with a traumatic amputation of the forearm might just be tagged yellow, have the bleeding stopped, and then be sent to a hospital when possible. After the preliminary assessment, a more specific and definite triage will follow, as soon as patients are brought to a field treatment facility. There, they will be disrobed and fully examined by an emergency physician. This will take approximately 90 seconds per patient.The German triage system also uses four, sometimes five colour codes to denote the urgency of treatment.Typically, every ambulance is equipped with a folder or bag with coloured ribbons or triage tags

每個國家的檢傷分類級別不盡相同,但是在第一類緊急病患的處理上,態度與精神都是一致的,例如日本也是四級分類:

In Japan, the triage system is mainly used by health professionals. The categories of triage, in corresponding color codes, are:

Category I: Used for viable victims with potentially life-threatening conditions.
Category II: Used for victims with non-life-threatening injuries, but who urgently require treatment.
Category III: Used for victims with minor injuries that do not require ambulance transport.
Category 0: Used for victims who are dead, or whose injuries make survival unlikely.

小傷病宜至診所或家醫科處理,讓急診資源更有效利用

第五級,是醫院急診最常見的型態,急診室醫師鄧學儒說,我們講的一般感冒、一般腸胃炎、一般小外傷都是歸類在第五級,如果能夠找到外面診所或是家庭醫學科,可以看的話,就請民眾多多例用這些資源,因為大家若都擠到急診,勢必會把急診塞爆,速度當然會更慢,就可以減少許多等待的時間,若現場有許多急症需要搶救的病人,那就要請這些民眾稍微等待,這樣才能發揮急診資源的最大效用。

急診室醫師鄧學儒說,急診室不會拒絕病人,有時候在三更半夜當然會很多的,因為找不到醫生,而民眾的身體徵狀確實也非常的不舒服,來到急診也確實是在所難免,但一些若白天可以看門診的疾病跑來掛急診,這真的是有點可惜,但這是在公共衛生的教育,我們還可以再努力的地方。

發揮同理心,讓執業環境更安全,醫療品質更有保障

在醫病關係仍然緊張的今日,各醫院也都會以急診暴力演習作為應變的措施,但大家其實也都希望這是備而不用的選項之一,還是希望民眾可以體諒與了解急診醫護人員的辛勞,也希望大家一起發揮同理心,把急診的資源留給其他有緊急需要的人,民眾與醫護人員互信互諒,讓醫療環境更為安全。

照片

↑各醫院常常舉辦的急診室暴力演習,主要還是希望備而不用。(資料提供:花蓮門諾醫院)

照片

↑醫勞盟也常常呼籲大家一起讓醫療環境更安全(資料來源:醫勞盟FB)

花蓮門諾醫院周恬弘副院長說,急診臨床單位因為都是在處理比較急切的事件,所以比較容易發生溝通與肢體的衝突,這些都是大家不樂見的,演習的目的只是以防萬一,如果事件真的不幸發生的,至少讓醫院可以做最適切的處理讓傷害降至最低,但還是希望呼籲社會大眾,除了要落實「檢傷分類,不是先到先看的觀念」之外,也要給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更多的肯定,以溝通取代非理性的行為,讓醫護都一個更安全的執業工作環境,這樣醫護人員也才有機會提供更專業的治療與處置,相對的,民眾的健康才有更多的安全與保障。

照片

(影音編輯:黃東榕/採訪撰文:黃東榕/配音:羅綺梅 /照片提供:門諾醫院)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