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零抬舉照護」思維,長照的下一哩路

2016/04/14 14:30
13,551次瀏覽 ・ 30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8
檢舉

新聞編採:

照片
照片
照片

在照護研習的現場,授課講師正積極的指導護理師與照服員,如何以最省力方式,完成病患移位的工作。

台灣已經步入高齡化的社會,受限於照護人力的不足,部分醫院以及養護機構,逐漸思考一個更安全更有效率的照護方式,讓照護者以及受照護者之間更有保障。

No-Lift Policy:減少徒手搬運,以照護輔具提升照護者與被照護者安全的政策思維

中華安全行動照護協會秘書長張瀞仁:「我們在臨床上看到很多人他們因為照護工作而受傷,照顧病人已經很辛苦了,自己還要去復健就更辛苦了,所以這次把No-Lift Policy這個概念帶來,就是希望我們的照護人員,不管是護理人員或是照顧服務員,他們都可以因為這樣子的知識和技巧還有搭配的輔具,可以得到他們工作上比較好的效率,更重要是可以保護自己跟病人的安全。」

照片

門諾醫院護理長侯升雍:「當然在病房的時候會利用床單布單,合力的把病患拉上去或起身,或應用電動床之類的,當有輔具時,它有考量到人體工學,配合實際上的需要而設計,所以對照顧者來講相對會省力很多。」

這種透過輔具協助照護過程的「零抬舉照護」概念,在許多先進國家已經立法規定:明定禁止任何徒手搬運的動作, 以確保照護者以及受照護者的安全,但是在台灣要普及這個概念還有努力的空間.....

導入「零抬舉照護政策」初期遭遇的難題

照片

中華安全行動照護協會秘書長張瀞仁:「推動時看到的困境分兩部分,第一個就是錢的部分,畢竟要導入一套輔具,很現實就是說必須有經費來購置這些輔具,這通常會是一個蠻大的障礙,第二個還是觀念的問題,現在因為還在導入的初期,所以很多人覺得這東西不錯,可是要每天做這樣的實踐,事實上有悖於他過去的習慣,可能還是需要一些時間來磨合。」

台灣尚未有相關規定,但醫療院所已逐漸重視

儘管台灣目前尚未訂立相關的法令,但少數的醫療以及照護機構,已經看見照護輔具在服務過程的重要性,尤其是照護人力嚴重不足的東部地區。

壽豐護理之家護理長江筱蕙:「我們使用一些輔具來移轉位,這麼多年下來,我們工作人員她們在體力及受傷的方面都減少,以前容易腰酸背痛,使用輔具後雖然沒有明確的統計數字,但從工作人員的反應,你會知道傷害都有在減少,還有就是長輩的安全性也提高了。」

台北市私立晉安老人長期照護中心主任朱淑惠:「親自去執行的時候,你會發現,不光是你執行者的感受,例如你的使力阿!那照顧者也會覺得說你用甚麼樣的方式,讓我可以更舒服阿!」

壽豐護理之家護理長江筱蕙:「還有就是長輩的安全性也提高了,徒手搬運真的是很危險的事情,使用輔具後大家也都習慣這個方式,雖然用徒手搬運跟輔具來講,用輔具會比較慢一點,可是至少是安全的,對個案跟員工來講,雙方的安全性都提高了。」

​台北市私立晉安老人長期照護中心主任朱淑惠:「這種新的照顧方式(No-Lift Policy, 零抬舉照顧政策),我覺得使力者(照顧者)可以不用出這麼大的力氣。」

安全照顧概念可減少人員工作耗損

中華安全行動照護協會秘書長張瀞仁:「導入安全照護之後,他對整個機構的成本反而是降低的,因為你受傷的人減少了,人力的流失減少了,其實它的C/P值是很高的。」

有鑑於照護過程的重要性,國內已經有組織團體引進「安全照護認證」的內涵,透過檢視照護的流程與規範,協助醫療院所或是養護機構提升安全照護的環境。

台灣開始引入安全照護認證機制,讓照顧環境更安全

中華安全行動照護協會秘書長張瀞仁:「這個認證主要分三個面向,第一個面向就是政策制度,主要是看機構有沒有完整的制度來做教育訓練及完整的評估關於No-Lift Policy安全照護這個部分,第二個就是教育訓練,主要是看這個機構是不是有針對安全照護這件事情,傳達給所有的主管、所有的照護員,甚至個案還有個案的家屬,第三個是硬體設備,包括轉移位過程中需要的所有東西。」

中華安全行動照護協會秘書長張瀞仁:「其實我還蠻驚訝的在門諾護理之家這裡有數量很充足的輔具,包括懸吊移位機、平推床,這種一般醫院不會普遍使用的,反而在護理之家用的普遍而且大家用的很習慣,這是第一個部分。」

在高齡化以及失能人口飆升的未來,不管是居家或是機構照護體系,照顧者會是長照藍圖裡最珍貴的資產,也期待社福法規能納入更多安全照護的思考,讓照護者以及被照顧者雙方的照護環境更安全,也更有尊嚴。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更多「No-Lift Policy」零抬舉照護:http://www.cspha.org.tw

「零抬舉照護」概念,讓失能照護更安全/新聞編輯採訪:

照片
照片
照片

關於Mch Public:門諾公益的編輯採訪群來自各種領域,包括醫管、電視媒體、平面媒體、出版編輯、社會工作、非營利組織的勸募工作者,大家抱持著對公益以及對偏鄉關懷的熱情,跳脫主流商業媒體的觀察,以公共議題為出發點,帶來更為深入的報導取向,讓許多無法被媒體關注的事件,從這個地方儘量的再現報導的真實,我們知道這裡的製作呈現無法追上主流媒體的豐富與精美,但我們會盡其所能,讓小角落的光傳遞的更遠,更深邃。有任何的建議或指教,請留言或寄到nanystudio@gmail.com感謝您的關注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