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紅磚屋 一磚一瓦平和疊起
【記者陳宥畬、王芸樣/彰化縣報導】房屋以紅磚為主要建材。然而,對於座落於彰化八卦山山腳的大村鄉平和社區,紅磚不只如此。運用傳統磚窯工業進行「紅磚造景」,在社區排水大圳溝及圍牆上以紅磚美化環境,並凝聚社區意識、促成社區發展。
前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郭俊銀展示自己動手布置社區、種植的植物。 攝影/陳宥畬
年輕人離鄉 傳統磚窯廠式微
彰化大村平和社區以昔日以紅磚聞名,今日居民以其為社區造景。 攝影/陳宥畬
平和社區內重要的傳統產業為磚窯產業,一九八○年代,為彰化大村地區主要的經濟活動,甚至讓「彰化紅磚」之美譽名聞遐邇。但在時代的變遷轉換下,紅磚需求漸減少,昔日社區街景處處存在磚窯工廠的景象已不復存在。年輕一代的居民紛紛離鄉求學、打拚,很少人願意留鄉接少傳統事業,導致至今日彰化地區仍持續在燒窯的只剩三家磚廠。
彰化縣大村鄉平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賴立群說,二○○四年平和社區的社造工作剛起步,協會的資源和力量都不足,居民參與意識又不高。為了振興傳統磚窯往日的風采,因而向彰化縣政府提出申請,在「一鄰一景點、家家戶戶是花園」的農家景觀聚落再造企劃中,獲得補助經費,從此開始推動社區景觀再造。
平和社區傳統磚窯廠造型百變,其中之一俗稱「目仔窯」。 攝影/陳宥畬
首創紅磚造景 融合文化與當代
二〇〇四年,時任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郭加圖,想要把社區紅磚產業資源整合,並以此營造社區的特色,因此在二〇〇七年發起「磚美於前:社區產業紅磚景觀營造計畫」,致力於重現磚窯廠的意象,在社區各景點和排水大圳溝以紅磚造景,形成平和的特色。而除了河堤景觀再造,也帶起周邊農村再生,更吸引大學生進入社區幫忙,讓平和呈現兼具文化氣息和當代感的融合風貌。
此外,磚窯廠也很支持這些社區計畫。為了讓地方文化和特色產業結合,利用生產的紅磚,全力協助社區推廣紅磚藝術活動,並和建國大學合作,舉辦砌磚比賽,讓年輕人為大圳溝兩旁堤岸設計磚牆、美化造景。更邀請藝術砌磚大師粘錦成,於社區各處設計各種紅磚作品。其中,由於大村鄉原先是農業社會,因此粘錦成砌成「春耕、夏種、秋收、冬藏」的紅磚作品,重現傳統農耕景象 。
平和社區居民運用紅磚 美化造景,於村中排水大圳溝兩旁進行河堤景觀再造。 攝影/陳宥畬
志工組服務隊 營造美麗新社區
慢慢地,社區志工自發性想要改造社區。例如,把地方志工和青年編組成「社區志工服務隊」,在社區於各個髒亂點和閒置空間,進行環境改造的工作,例如,打掃、種植綠色植物、在景點做裝置藝術等等。而社區的活動中心——產業工坊更是志工一磚一瓦親手堆砌、彩繪出來的。
平和社區營造剛開始時,大部分的家庭都是雙薪家庭,假日也多半想休息,能夠參與社區活動的時間與意願都比較少。發展到現在,雖然平日要工作,卻仍固定每個週末聚集,動手修剪社區花木,打掃家園,持續維護平和的環境,打造居民心目中理想的社區。
平和社區產業工坊由志工親手打造,作為社區活動中心。 攝影/陳宥畬
一枝草一點露 美化環境存回憶
社區志工為了美化村落,將質樸無華的石頭彩繪上各種圖案、文字。 攝影∕陳宥畬
「一枝草,一點露。社區改造之後會提升住家生活周遭品質,居民一旦做出心得,就會更有動力持續做。」平和村村長賴居林說,社區發展的首要重點工作在於凝聚居民的意識,激發出大家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與意願。
因為社區居民情感凝聚成功,因此理事長賴立群帶領居民打造社區日曬米產業。一改傳統大包大包的販售米,社區志工則是自行手繪創作出「平和日曬米」的商標圖案後,轉型成少份量、小包裝的白米、糙米販售。推動觀光之餘,也結合文創的社區品牌,讓稻農們有新的商機,更重現大村農村社區的形象。
來到大村鄉平和社區,你會發現,原來紅磚能有這麼多種色彩、各式各樣的型態。對平和的居民而言,恢復紅磚的美,不只美化環境、保存了大家心中共同的回憶,也是凝聚社區的向心力,讓大家齊心推動未來的營造。
村長賴居林(左)與理事長賴立群(右),手拿平和出產的日曬米產品,致力發展社區日曬米產業。 攝影∕陳宥畬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