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的奧秘 染出在地文化
【記者李詩閔/報導】在古色古香的三峽中,還有一群堅守教育意義與傳承的染布精神,雖資源匱乏,卻堅持天然原料,最好的布,做出最優秀的作品。
照片
將藍染的大方巾風乾。李詩閔攝
三峽染工坊總幹事 劉美玲:
其實藍染根本沒有人看好,也是不過這10年來,大家才慢慢看到一點未來。
旁白:
三峽藍染經過20年的復育過程,不少遊客、公司團體體驗藍染DIY,更能理解大自然給的寶物,雖然化學染劑更容易取得,但隨著大自然反撲,藍染DIY讓大家開始重視天然的東西。
三峽染工坊總幹事 劉美玲:
早期因為都是植物性的染料,可是後來是因為化學染料它取代掉,可是這20年來,因為觀念、環境,他對於這個反撲,所以大家又開始來注重所謂的天然,跟植物性的東西,這是一個環境、空間的問題而在改變。
旁白:
三峽早年曾為馬藍染料植物的主要產地,制靛出來的產物─藍靛,再加入鹼水,發酵後即可染色,每一步都不可馬虎。三峽染工坊積極推廣教育,從手做到成品展現,民眾對於藍染的觀念也會漸漸改變。
三峽染工坊總幹事 劉美玲:
我們把歷史源由、我們把植物的樣子,然後我們怎麼製作原料、怎麼製作染液、怎麼紮布、怎麼產生圖案,讓他們了解,注重在教育推廣,就是推廣跟傳承這個部分。
三峽染工坊志工 張瑋婷:
我覺得就是他們能夠體會到以前的染藝。
民眾 鄧伊娟:
因為環保這個意識還算蠻抬頭的,想說來這邊看一下,順便看一下是怎麼操作的。
三峽染工坊總幹事 劉美玲:
在於未來希望有一個更完整,我可以看到一個完整的文字敘述,我也可以看到一個早期的做藍染的一些資訊、資料。
旁白:
三峽染工坊的未來願景,希望能有更多的資源,擁有更好的染布空間,讓民眾可以看圖文就能夠理解染布的歷史過程。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