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逐漸式微 語言資產難以保存
NS. 閩南語概論上課過程中播放台語唐詩的聲音
標一:台語逐漸式微 語言資產難以保存
1950年代,政府開始推行國語運動,禁止臺灣人說方言,甚至規定在學校講方言的人須掛上「我愛說國語」的牌子,也因此,
國語運動扭曲了台灣人的價值觀,讓台灣人對閩南語失去信心,更認為說閩南語是一件很丟臉的事。
呂美親:「國語運動其實基本上是一個,就是我們看到的型式的禁止,但是那個形式的禁止兩次,已經造成台灣人對母語已經沒信心,
所以妳沒信心,你就不會教你的小孩講,我們就是會認為,國語是比較美的語言。」
標二:國小開設課程 普及鄉土語言
因應閩南語的消失,從民國90年開始,教育部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並將「鄉土語言」列為國小一到六年級每週一節的必修課,
為了引起學生興趣,教材多以詩歌為主,卻也因此產生語言不夠生活化的問題。
許嘉勇:「每週一節課,我們不要講本土語言,
講英語就好了,英語在台北市每週有三節課,我們的學生畢業之後,有沒有辦法跟外國人溝通,那個能力你就可以知道了,
學校教育是根本跟不上,社會這個語言消失的這個速度。」
行政院於今年通過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
欲將閩南語課程列入國高中必修課,希望能藉此延緩閩南語消失的速度。
呂美親:「所以最近通過的那個《國家語言發展法》
,那是一個可能能夠補救台語,能夠繼續生存的一個很重要的法。」
標三:舉辦認證考試 欲拉近與台語距離
除此之外,政府也積極推廣閩南語檢定,透過拉近台灣人與閩南語之間的距離,提升閩南語在台灣人心中的地位。
然而,卻因為缺少誘因,使民眾興趣缺缺。
呂美親:「基本上這個檢定的東西,就是像我們會想去英檢,想去日檢,
這是一樣的概念,有這個檢定,你才比較有辦法真正推廣這個語言,就像我們推廣全民英檢的這種,如果能夠全民台檢,這樣是最好的。」
標四:台語推廣不彰 家庭環境成關鍵
在高等教育層面,大學閩南語課程講師認為,比起強制性的必修,多開設相關課程,讓有興趣的學生主動選修,是推廣閩南語更有效率的方式。
徐士賢:「基於這個保存本土文化的關係,我們要推廣能夠在大學裡頭,能夠開像閩南語概論這樣子的課程,
甚至多開一點有關於閩南語會話的課程。自主的選擇,會比別人逼你要更有效一點。」針對現在小學一週一節的鄉土教育課程,
民眾認為家庭環境才是引響閩南語傳承最大的因素。吳宜娟:「每週只有一節課的時間,其實非常的短,
所以我覺得很大部分還是要從家庭的教育開始著手。」而除了提倡家庭環境的重要性,閩南語課程講師也期許相關單位定期舉辦閩南語競賽,
以提升台灣人學習閩南語的意願。徐士賢:「提供很好的獎項,辦有關於閩南語方面的這些比賽,我想都是一種提倡閩南語的可行之道。」
標五:傳承閩南語文化 延續歷史價值
閩南語已經不是大多數人日常使用的語言了,它開始消逝在生活中,甚至漸漸被人們遺忘。
許嘉勇:「你問我說能不能回復到幾十年前,我們長輩有的人這樣台灣的這個環境,整個村莊說台語,不可能了,
不可能再回到那種情況,那我們現在只是在做,一種這個延緩它死亡的安寧救濟。」
每個語言背後都承載著不同的文化,
如何延續閩南語的價值並正視它的歷史意義,是值得討論的 。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