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與食農的豐盛饗宴 秀峰國小午餐飄香
◎影片圖一:秀峰國小午餐選用當地當令食材,健康美味讓學生展笑顏。(照片來源:楊蕊萍)
◎影片圖二:象農夫食農教育計劃在國小創立社團,實作並重課程,實踐食農教育。(記者/陳貞蓁 攝)
【政大之聲記者江盈慧、陳貞蓁的專題報導】
荷葉粉蒸肉、金沙鮮筍、茶香山藥湯......一道道看似價值不斐的料理,其實是新北市秀峰國小一頓40元的營養午餐。秀峰國小對午餐的食材、口味與營養價值嚴格把關,今年10月在「第一屆台灣學校午餐大賽」中奪得冠軍。其營養師楊蕊萍長期在校園推動食農教育,比賽當天也在食育課程中拿下「食育教學卓越獎」,展現平時累積的成果。
台灣學校午餐大賽主辦單位、大享食育協會秘書長黃嘉琳分享秀峰國小的得獎原因:「一方面真的很好吃,第二個是說他確實充分使用了當季當令的新北市特色食材,去把食材去做最好的呈現。」在這次的金牌午餐中,楊蕊萍與廚工朱鳳妹選用汐止茶葉、平溪山藥等當地且當令的食材,呼應食農教育中「地產地銷」的概念。製作午餐時,楊蕊萍注重味覺、視覺等感官呈現:「我覺得從小建立一個比較正確的味覺是很重要,從小給他重口味東西他長大很難改。」然而朱鳳妹觀察,學生大多喜愛油炸類等不健康的飲食,因此他與楊蕊萍適時調整餐點,增加當天蔬菜的份量。在視覺上則針對學生容易挑剔的茄子、甜椒等食材,將它們鮮豔的顏色隱藏在菜餚中,吸引學生嘗試,在養生跟美味之間取得平衡。除此之外,楊蕊萍也在午餐期間透過廣播,向學生介紹當天的使用食材與烹調方式,讓他們更加了解正在享用的食物。
除了對午餐的堅持,食農教育是秀峰國小重視的另一理念。食農教育包含講究健康飲食的「食育」,以及農業體驗的「農育」,台灣農業推廣協會理事長顏建賢說明:「食農教育牽涉的不只是食物的健康營養而已,他牽涉到是土地、環境還有我們對食物的這種意識的覺醒。」校長張美鳳也分享實踐食農教育的必要性:「希望他們認識土地到餐桌的這個歷程,然後惜福愛物的精神。」食農教育強調「動手做」的參與體驗,楊蕊萍帶領學生組成「綠手指小尖兵」,親手栽種作物並實際到產地了解食材的生產過程,擔任小尖兵的五年級學生蘇俊謙對待食物的態度因此有所轉變,例如他曾經因為烏龍茶的苦味而抗拒品嘗:「後來發現烏龍茶可以利用凋萎的方式不同,讓他變得比較沒有那麼苦,我就會比較放膽去嘗試。」透過親身體會,學生與原先害怕的事物拉近距離,更勇於嘗試。
食農教育的概念近幾年在台灣越來越盛行,「象農夫」食農教育計畫發起人李孟發積極推動都市食農教育,在雙北市多間小學成立社團,他簡介食農教育在國小階段的實踐方式:「第一種就是說,他可以融入各個課程的領域,他就是比較偏向書面上的,那另外的部分就是說他學校有校田,有屋頂有綠地。」為了因應此趨勢,各縣市政府陸續規劃相關政策,例如台北市的小田園教育計畫,以及新北市的可食地景等,台南市更在二零一二年將「食育」納入教育政策,成為「德智體群美」五育之外的第六育。行政院農業委員近期也推動《食農教育法》草案,法案通過後,食農教育的推廣有了法源依據,也將獲得更多經費與人員資源。
秀峰國小在午餐中實踐食農教育,從小培養學生正確飲食的觀念,奠定他們一生健康的基礎,也期望以這次獲獎為起點,將食農教育推廣為全民運動,讓民眾在過程中更加認識、親近生活的這片土地,共同創造更美好的環境。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