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午餐廚餘做堆肥 發酵桶攪入校園

2019/02/26 20:00
4,921次瀏覽 ・ 1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記者李青縈、鄭郁平/台北市報導】排隊打菜的營養午餐記憶,是大家從小學開始的味覺印象,但每一次都有吃完嗎?台灣廚餘問題嚴重,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學校的營養午餐中。有鑑於此,台灣廚餘堆肥資源化發展協會理事長孫書麟親自走訪多所學校建立合作關係,不只希望增加廚餘利用價值,更透過設置廚餘發酵桶、推動環境教育,希望從源頭減量。

照片

營養午餐是大家都有的學校記憶,但剩下的廚餘又會流向何處? 攝影/李青縈

發酵桶SOP操作 學童簡單好上手

每天中午用餐完畢後,有一群小朋友自動集合,戴起橡膠手套、拿著溫度計、放上磅秤,推著推車,開始今天的廚餘堆肥製作步驟。他們的第一站是學校廚房,搜集今天料理留下的生廚餘,再推著滿載的推車橫越半個校園,到操場旁「戶外教室」,開始操作堆肥製作的主角 — — 廚餘發酵桶。

照片

台灣廚餘堆肥資源化發展協會與多所學校合作,將午餐剩下的廚餘製成堆肥。 攝影/李青縈

小朋友們各司其職,有人先將廚餘放上磅秤記錄今日加入重量,有人負責測量發酵桶內的發酵溫度,也有人專門將這些數字詳實登記在板夾上。再來,他們從旁邊的密封桶中舀出與廚餘相襯比例之木屑,將其與廚餘混合。他們接著圍在混合好的廚餘旁,將大塊的菜梗、菜葉等剝成小塊,以利加入發酵桶攪拌。最後將這些廚餘倒入發酵桶,兩人合力轉動齒輪,讓這些廚餘以及木屑在裡面均勻混合發酵。

發酵較久的堆肥半成品會從機器另一頭掉出,這些掉出的堆肥半成品會再次到回桶中,繼續發酵成堆肥。這是公館國小每日的堆肥製作日常,也是眾多跟台灣廚餘堆肥資源化發展協會合作學校們每個中午的例行公事。

照片

每天會將加入的廚餘量詳實記錄,並且回報給協會,確認步驟地落實。 攝影/鄭郁平

打破時間重量限制 廚餘發酵桶應用彈性

「基本上我們無所謂的失敗不失敗。」台灣廚餘堆肥資源化發展協會理事長孫書麟肯定的說,「當你覺得這批做得不夠好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地把它修正下就可以用了。」縱使遇到寒暑假學校作業停擺,他解釋,只要開學後重新加入新的廚餘,讓停滯的發酵過程重新啟動,也讓發酵桶中原本靜止的微生物再次運作,又可以開始活動了。

「做堆肥是最簡單」,孫書麟說,有多少重量的廚餘,就設計適合它的方法來做,沒有重量的限制。碰到廚餘量大的地方就設計成露天的,使用小山貓、堆土機攪拌;而針對學校設計則較不適合使用這種方法,要有加蓋的發酵桶,為的不只是讓味道降低,也要設計得讓小朋友方便使用。

照片

學童合力轉動齒論,使得倒入的廚餘可以充分攪拌。 攝影/李青縈

學校教育種因 廚餘堆肥種菜

「學校教育來講這是種因」,孫書麟說。

採訪當天,正好是孫書麟到大佳國小跟學校老師們講解如何製作堆肥,他說:「今天有二、三十位老師在那邊聽,起碼對老師來講就有一些想法改變,教育就是這樣。」他說,有些老師可能今天聽完講解,明天就忘了,但這沒關係,因為這些觀念已經傳達出去。如果老師對這些觀念接受度高的話,就可以再將這些想法跟學生分享。

講解時,協會將廚餘操作重點分成三個階段,透過這三項要點希望能將廚餘的價值發會到最大。第一就是「Seperation(分開)」,收拾剩菜時常常筷子、牙籤、衛生紙……都往廚餘丟,這樣不正確的習慣造成太多非廚餘的東西混雜其中得先分類;再來是「Classfication(分類)」從廚餘中挑出不適合做堆肥將其分類,例如柑橘類等因為含有精油會破壞堆肥發酵,分類時得先從廚餘中挑出;最後一項是「Tansportation(運輸) 」做好的廚餘分配到合適的場地發會其營養又省成本的功效。

照片

廚餘小志工們將與木屑混和好的菜葉、菜梗等,分成小塊以利等下倒入發酵桶攪拌。 攝影/鄭郁平

「班級可以來認養小田園以及我們學校的社團像農夫社,我們也會讓社團的小朋友操作堆肥」,公館國小學務主任黃姮棻跟我們介紹廚餘堆肥的應用,她說,老師會帶領小朋友從種植蔬果、澆水到施肥,透過堆肥加入土壤提供植物更多養分,讓蔬果長得更快速,也讓孩子在種植時,能得到更多成就感。

採訪側記

採訪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我們跟著理事長到大佳國小一同聽理事長跟學校教職人員說明,當天我們看了小朋友在盛飯菜也在廚房觀看廚餘情形,發覺其實幾乎沒有太多的熟廚餘,小朋友多能掌握自己的所需的分量。第二階段是看著公館國小的學童操作廚餘堆肥桶,動作熟練的他們似乎也早將環保概念融入生活當中。反觀真正需要重新思考環保、適量觀念的倒像是我們這些被商業化大量洗腦的成年人們。

延伸閱讀

廚餘變身肥料 綠色永續循環

廚餘不再只是廢棄物 創業青年的巧思實踐

廚餘做堆肥 參與環保減少垃圾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