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宜蘭基層人物誌 7】宜蘭市東門里長李茂庚

2019/03/07 08:12
7,826次瀏覽 ・ 28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李茂庚可說是縣寶級的人物,不是因為他年過七旬當里長,而是他從小飽讀中醫藥學典籍,漢文造詣深厚,出口成章,雖然制式學歷是小學,但專業領域可是博士級的,他也因此養成喜愛閱讀的習慣,尤其熱衷歷史小說,在他藥行的櫃檯上,總會見著這些書籍,在台語流失嚴重,傳統中藥行面臨經營斷層的現代,真的是後無來者了!

照片

李茂庚25歲自行開業,最初在康樂街,40歲時搬到東門里崇聖街現址

身材矮小竟成入行主因

       36年次的李茂庚,出生在壯圍公館紅葉村(今復興村),適逢戰後百業蕭條,大量軍民自中國遷入台灣,民生物資欠缺,經濟困難,讓孩子去做學徒學功夫,是當時一般家庭不得不的選擇,他從公館國小畢業後,先是去學木匠,做了二個月,師傅說他身材矮小,力氣不夠,叫他放棄,於是改學塗水(泥水工),結果也因為同樣的理由被拒,眼見粗重的工作沒師傅肯收留,父親遂把他託給在宜蘭市開中藥店的阿姨。

 

啟蒙老師教授中醫藥典籍

13歲當學徒,15歲開始做配藥的工作,25歲自行開業,當學徒時在藥行看診的醫生是啟蒙老師,帶他研讀典籍,老師要求非常嚴格,每日早上五點起床上課,要先默背前一日教的內容,都讀了那些書呢? 舉凡中醫的典籍【醫宗金鑑】,內科的【傷寒論】、【金匱要略】,診斷學的【黃帝內經】、【難經】、【脈經】,方劑學的【本草備藥】、【神農本草經】等,他都能默背熟記,還有【湯頭歌訣】將藥方編成像歌謠一樣可吟唱,書中有三百多帖藥方,全部都能朗朗上口。

 

       傳統中藥材加工是手工,視不同材料的藥性決製作方式,有修製、炒製、燙製、蒸、煮、燉、炙、煨、製霜、發芽、發酵等,修製又有漂、洗、切成塊、片,粉碎等,炒製也有炒焦、炒炭、麩炒、米炒、土炒等,燙製也有與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當中有些還要伴隨適當的輔料,來促進或改善藥性,所有過程都是技術和學問。

 

制式教育體制造成中藥文化後繼無人

       中藥傳統製法已被機器和科學中藥取代,李茂庚擔任過宜蘭縣鍼炙學會理事長,及宜蘭縣中藥商業公會常務理事,他有感而發說,中醫藥這領域猶如無底深坑,必須要一直研讀加上實務學習,宜蘭這行的前輩都已不在,他這一輩的只剩四、五人,年輕一代單靠在學校課堂上學習,根本無法深入精確傳承,中藥文化後繼無人已是無可避免的事實。

 

為爭一口氣年過七旬再拚里長

       李茂庚的中藥行每天早上七點開門,晚上九點打烊,街坊鄰居鼓勵他出來參選里長,因為大家有事不怕找不到里長。擔任過第19屆東門里長,尋求連任時以28票的差距落敗,但選務工作有瑕疵讓他輸得不服氣,循司法途徑又曠日廢時,決定再度參選,用當選證明一切,他也坦言其實年紀已大,若不是為爭一口氣,應該把機會留給年輕人,這屆卸任後就不會再參選了。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