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山台灣隊開拔到熊本:IPSI-8
(公民記者抓地文俠在熊本熊故鄉的報導)聯合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CBD)於1992年的第一次地球高峰會通過,並在1993年12月29日正式執行,共有168個國家簽署。其下另有兩個議定書:COP4及ExCOP 1卡塔赫納(2003年生效)與COP10名古屋議定書(2014年生效)。
2010年10月的COP 10名古屋會議,除了產生前述名古屋議定書、卡塔赫納/名古屋補充議定書、愛知目標與CBD10年(2011-2020)之外,其32號決議還通過了很日本味的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之後,由原提案單位(日本環保部與聯合國大學:UNU-IAS)負責推動,並於同年組織了里山倡議國際夥伴聯盟(IPSI),創造了里山的國際交流的平台,先後以ISPI-X的方式在亞太地區召開交流會議,例如ISPI-1在名古屋、IPSI-4在日本福井、IPSI-5在韓國平昌(也是CBD的COP-12)、IPSI-6在寮國、IPSI-7在日本金沢,今年的IPSI-8移師熊本市舉行。里山台灣隊16人飛往熊本參加,包括大學、NGO (生態保育協會、慈心基金會、環教學會等)、林務局、國合會、農改場、里山實踐單位(富里農會)等。
由於里山很日本,說它是地景,不如說它是一種共生的生活方式:
有在地文化內涵(語言、知識、儀式、慶典、節氣等)的里人在自然中維生(生活、生態、生產、生命:生產出社會、自然與經濟資本,加上幸福感),且獲得共善的狀態。
因此由里山推廣到里海、里森、里川、里河等。台灣的山海與聚落的特色,已先後產生了不少里山里海的實踐個案,而台灣的IPSI參與也先後透過趙榮台、李玲玲、李光中教授們的穿針引線與帶領,陸續有13個台灣會員加入IPSI,他們也率先成立了里山倡議台灣聯盟(TPSI) 。到本次大會止,IPSI已有70個國家的258個會員。
第一天的會員大會與接著的主題演講,期許IPSI-8的討論與建議可以貢獻到後2020年的生物多樣性框架。提出的概念包括系統思考與設計、和諧共生(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社會文化多樣性、自然與文化的連結、人類中心主義的退場:人在自然內、在地智慧與知識體系、生產的多元思考(美學等)、在地培力等。
晚上由日本環保部、聯合國大學與熊本縣政府主辦的歡迎晚會,熊本熊果真和縣長出現在會場,聽說熊本熊比縣長還忙(違反勞基法?),因為它被列入日本最出名的60位人物之中,訪問台灣超過5次。歡迎晚宴的菜單與酒品,有些來自里山里海,且有食物履歷表。
第二與第三天以世界咖啡館的方式展開分組討論,針對3群15項議題,認知到里山倡議與CBD的關係,里山倡議應做為CBD典範轉移的發動機,例如從危機轉向機會典範,這個機會包括發揮無形資源(intangible),如在地知識與智慧等,並倡議社會設計、公民科技、評估民主等概念。並以里山倡議連結到SDGs、UNESCO的世界遺產、FAO的世界農業遺產(GIAHS)、國民信託文化與生態資等。由於熊本縣的阿蘇山區(草原維護與永續農業)為日本第三號的世界農業遺產(2013年同時有三件入選),具有大尺度的里山性格,而且也被稱為「里火山」(living in harmony with Volcano),這裡也成為最後一天參訪的現場。第二天下午的公共論壇,更聽到了在地里山里海的實踐經驗,包括由東京移住的家庭以及東海大學協助的生態牛計畫。兩天討論的結論分享中,台灣的里山列車多次被提及,帶去的文件夾與貼紙也被索取一空。
最後一天(9/6)的現場參訪分為四組,其中兩組參訪阿蘇,交集之處為火山博物館,當天噴發很大型,空中很大一片火山煙,見識到自然的力量。其中一組參訪獲日本棚田(梯田)100選的熊本縣山都町地區的農村聚落,里山景觀雖然美麗,但是卻使用電網將稻田團團圍住,以防山豬。最有特色的是共同經營的里山食堂,為參訪者準備里山便當,主要以在地食材為主,本里山社區算是明星社區,還有安排參訪與接受網路預約,但還有許多一般里山與里海社區,如何成為系統性海棉(Systematic Sponge),在環境、經濟、社會、文化方面生產價值(例如幸福、共善等)與價格,化危機為機會,而「里山/里海/里森台灣」可做為連結SDGs的機會,里山台灣隊加油。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