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找回被淡忘的傳統 平埔族的文藝復興

2020/04/05 22:11
2,372次瀏覽 ・ 2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隨著長時間的相處與接觸,台灣的平埔族文化,也被動式的與漢文化產生了影響,許多本來會講母語的小朋友,卻在長大的過程中,漸漸地忘記了自己的語言。為了找回屬於他們的名字與傳統,這幾年,平埔族極積的參與相關的正名運動,希望透過對外的爭取行動,重新找到對自我的價值與認同。

   從清代的熟番,到日治時期下的平埔番,對於平埔族人來說,每個時期的他們,都有著不同的名字。隨著與漢人長時間的混居與文化交流,他們的語言與風俗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不小的衝擊,而為了讓族人找回對自身文化的認同,他們開始透過正名運動的參與來為自己爭取權益。

凱達格蘭文化專員浦念瑜表示 :「語言的斷層,就是因為所謂被漢化嘛。那我們現在其實不太講漢化,我們都會講潛移默化,因為其實漢化好像是一個結果論,但是其實在這整個過程當中,平埔族群遭受到的其實比較像是他們是被動式的被變化,可是對一般民眾來說,還是覺得他們失根了,沒有語言了,然後也是用漢人的文化這樣子,那在這種不公平、主流的對待之下,那他們正名的困難就是說,當代的誤解跟不了解,因為一個族群要不要被正名,其實就算是族群內部也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我覺得這是現在面臨到比較大的困難。」

雖然在正名的運動上,因為族群的統一與意見不合,無法在短時間內就能看到明顯的成效,但是為了讓族裡的傳統能夠繼續的被承接與保存,他們也透過舉行祭儀的方式,來讓族人有公共參與的機會。

浦念瑜表示 :「其實他們這些族群,他們現在附贈的運動就是復振的運動,就是第一個一樣嘛語言,找回語言,然後第二個就是保有他們的傳統祭儀,比較顯著的大概就是去年跟前年,道卡斯語跟葛哈巫語,他們現在都已經有字典,這當然也是正名的其中一步,就是我們證明我們是有自己的語言的,那再來保有傳統祭儀,那最顯著的也就是西拉雅阿,他們的夜祭每年都會舉辦。」

  在民族多樣化的社會中,有需多傳統文化因網路的進步和科技的日新月異漸漸沒落。近年來有許多的民族在不斷想發設法的努力穩固屬於自己的價值,透過各式的相關活動、提倡文化接觸等,讓更多人能夠認識,甚至傳承屬於不同民族的本質。

 

以上新聞由華岡電台記者 李佳諠 採訪報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