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耕種導入科技 農業不再靠天吃飯

2020/04/22 12:00
2,918次瀏覽 ・ 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NS:農田寬景

stand: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農業人口逐漸老化,但卻有一群年輕人,選擇遠離塵囂、走入農田,運用自身理科背景,將科技結合農業,讓耕作不再只是靠天吃飯。

標一:科技導入農業 青年回流故鄉

OS:他是陳幸延,曾在台北擔任軟體工程師,相較於過去務農「憨憨地做」,陳幸延希望運用科技,掌握作物的生理及環境資訊。

陳幸延:「像水田我們就做水位計,菜園裡就是可以安裝那個土壤的濕度計,或是說它可以測肥力的。」

OS:近期他也打造了「捕螺神器」,運用米糠等氣味較重的作物來引誘福壽螺到陷阱中,替過去只能徒手捕螺的農民省下不少體力和時間,未來也會不斷改良及開發,使村中農民都能共享共用。

標二:氣象站繫軟體 遠端操控智慧種植

OS:而鏡頭帶到宜蘭另一邊的壯圍鄉,五年前賴志昇離開科技業返鄉務農,夏季種新疆哈密瓜,冬天則培育小番茄。

他在溫室加裝微型氣象站,自動感測陽光、雨量及土壤肥力。

賴志昇:「假設說我今天人不在,我可以隨時在我手機去做一些更改。」

標三:串連農民與專家 帶動農業轉型

OS:現在更有科技公司搜集作物環境資料,提供農友更精準的分析,期望未來帶動農業生態系轉型。

盧安邦:「可是最終我們是希望在我們平台裡面,就把這個專家系統建立起來。」

未來也將以平台串連農民與專家,以數據報告、縮時攝影,呈現給消費者更透明的生產履歷。

標四:耕種導入科技 農業不再靠天吃飯

無論是智慧青農,或是科技公司,無疑都將為農業注入活水,掀起一場科技革命。

台呼:記者莊欣霈 江愷庭 採訪報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