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新生命 台北老屋文化運動
NS:音樂
標一:「新房客」入住 記憶仍存在
OS:隱身在台北的街弄裡,林立著各式各樣的老房子,而每間老房子卻有著不同的命運,位於青田街八巷十號的和合青田,興建於1930年代,原屋主是台灣第一本地理教科書的總編輯三尾良次郎。
歷經幾個房客後,接手經營的百福藏倉,在2014年透過文化局實施的老房子文化運動接觸到這塊土地,館長張芳庭笑著談到,不是他們在找房子,而是房子在找他們。
在整修的過程當中他們就已經知道,這間房子不單單只是一個空殼,應該有著更多的人文記憶,於是他們聯繫到三尾良次郎的長女黑木恭子,從小在這裡長大的她,高中畢業後返回日本,一轉眼就過了將近八十年,而重新翻修後,仍留著小時候的記憶。
BITE和合青田館長張芳庭:「記得呢就是她的弟弟啊,就是在那個調皮搗蛋的年紀,曾經拿那個刀子去就是砍這個,然後只是為了想要測試他的刀鋒不鋒利,所以就被他的父母親臭罵了一頓這樣子。」
這幾年館長也持續與黑木恭子聯繫,在信中黑木恭子特別提到,最懷念小時候和兄弟姐妹在後院吃芒果、吐芒果籽的日子,想起兒時記憶,再加上房子是她父親所蓋的,因此黑木恭子對這間房子的情感更加深厚 。
BITE和合青田館長張芳庭:「每一天在和合青田的日常,我們就把它整理成相簿,就是在她九十五歲生日的時候呢,我們就趕在那時候寄到這個禮物,寄到她的手上。」
而這份記憶也不只存在於黑木恭子心中,館長談到,曾經遇過當時居住在隔壁的老奶奶,經過自己以前的家,感嘆房子已經和當初的樣貌不一樣了。
BITE和合青田館長張芳庭:「她就一直一靜靜地一個人就是坐在這邊,然後一直看著後面這樣。」
和合青田也儘量保有老房子的原貌,而保留原貌的同時,也搭起了過去與現在的橋樑,在2019年舉辦了夏節茶會,讓大家體驗不同時代的茶文化。
標二:修復日式住宅 注入新生命
OS:除了和合青田,位於中正區臨沂街巷內的文房為1930年代日本文官的宿舍,也因為老房子文化運動而注入新生命,成為了一間公益圖書館。
文房內部的設計也具有巧思,像是比鄰在走廊的法國沙發,就有將近六十多年的歷史;或是放在角落的風琴,都有著歲月的痕跡,讓進來參觀的民眾能體驗到遠離塵囂的寧靜。
BITE 文房導覽員許小姐:「如果你有去過其他日式的老房子,通常都是餐廳跟咖啡廳比較多嘛。老闆本身對古老建築是有興趣的。」
談到餐廳,大安區杭州南路上的樂埔町便是其中一例,用台灣在地食材打造精緻日式料理,並長期與台灣藝術家合作,在店內舉行小型藝文展覽。
BITE樂埔町行銷專員陳佩柔:「那這些都是跟建築本身去做結合的,因為它也是一個歷史然後藝術,跟飲食上面的一個結合的展現。」
標三:活化老房子 學者:需達比例原則
OS:然而政府將老房子出租給民間團隊是否真能保存老房子的價值,曾擔任北市委託的督導委員夏學理,認為要以文化性作為重點,否則活化的結果對於文化的增長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BITE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所所長夏學理:「因為我們其實原來是有一個比例原則的,好像是在搞假文創,就是因為比例出了問題,也就是說,如果從樓地板面積的角度來看,總體的這個環境,它吃跟喝的比例太高了,而跟吃跟喝的以外的文化、藝術、創意、設計的比例太低。」
老房子活化的延展性需要再開發,政府單位應該要更審視業者的投標計畫,提出飲食之外的新思維,否則可能失去留下老房子的意義。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