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放流水標準依各產業推不同限制 保護河川水質
在台灣放流準標準分為三種,針對不同的產業工廠進行區分,呼籲各大企業廠商各產業須明確了解自己的標準,以避免招到罰款。
在台灣放流準標準是各區住宅地下汙水處理設施及各區產業工廠排放水資源進入河川的一項標準,然而不同的事業皆有不同的排放標準,環保署水保處法規科技士陳薏涵表示,細分的規則有很多,各產業須明確了解自己的標準,以避免招到罰款。
環保署水保處法規科技士陳薏涵表示:「放流水標準主要是因為我們水污法第七條就是有規定事業污水下水道系統和建築物污水處理設施排放廢污水到地面水體的話,他必須要符合我們放流水標準所以我們有一個相關法規叫放流水標準的部分。那他基本上他會分成三塊第一塊是針對事業的管制,第二塊是針對污水下水道的管制,那第三塊就是針對建築物污水處理設施的管制。」
陳薏涵也提到,針對事業的部分她們也會做出不一樣的區分,例如相關業別如,金錶電鍍業基本工業,會特別加強水質內重金屬的部分,相較於其他產業即會有加嚴的部分,像是化工業或晶圓半導體之類的我們也會針對他業別的特性去做區分。
陳薏涵表示:「 就是應該是說流量大的部份只能排比較低的濃度,就是因為我流量這麼大,如果說濃度還很高的話就是一個很大的污染量了,那本來我排的少可能就允許你多排放一點點的污染物部份。這也是說我們是對比較大的廠商,廠商排放的水量比較多的話,當然就會比較嚴格的去做限制他的放流水濃度,我們是抓大的對象來去限制管制他的現值是要低的。 」
最後陳薏涵也提到,其實在台灣各產業間排放水質的標準都很不一樣,呼籲各大企業廠商不可因為一時僥倖的心態逃過,政府相關單位及市民皆可依照相關檢舉條例去做檢舉,一同為台灣水質保護盡一份心力。
以上新聞由華岡電台記者 謝佳渝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