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海洋魚類枯竭 食魚教育永續海洋

2021/05/22 20:00
4,344次瀏覽 ・ 1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標一:野生魚悲歌 海洋魚類資源枯竭

OS:清晨五點,天光微亮,太平洋沐浴在溫柔的晨曦中,還未甦醒。

OS:而岸邊有一群辛勤的漁民,正開始一天的工作。

NS:漁民工作畫面。

OS:這裡是花蓮縣秀林鄉崇德海岸旁的定置漁場,漁民每天都會將新鮮的魚貨運上岸,吸引許多居民前來挑選。

民眾劉先生Bite:覺得新鮮嗎?最新鮮啊,對不對,剛抓上來,海裡面剛抓上來,最新鮮了啦。

OS:新鮮捕撈上來的野生魚,炙手可熱。但隨著海洋魚類資源嚴重枯竭,野生魚越來越少,也越來越不夠消費者食用。跟著鏡頭來到市場,我們在攤位上看到的,大部分都是養殖魚或是遠洋進口的冷凍魚。

市場魚販柯智文Bite:以前都是野生的魚種比較多,但是現在因為有一些野生的魚種幾乎已經滅絕,在台灣的海域,已經滅絕掉了。所以基本上都是吃的,都是比較台灣本島自己養殖的魚種。

OS+CG:根據衛福部食藥署2019年統計指出,國人每人平均一年食用高達將近30公斤的魚類。台灣人愛吃魚,卻不懂魚,多數民眾缺乏漁產認知,不依季節挑選魚貨、習慣吃單一明星魚種、食用準備產卵的魚以及「吻仔魚」等魚類幼苗,您知道嗎?這些,都是造成海洋資源枯竭的因素之一。

OS:為了改善現況,近年來許多團體皆推行食魚教育,宣導吃魚的四大觀念,包含魚種認識、生產介紹、烹調方式,和如何吃魚,讓民眾適當挑選魚類食用,保護海洋資源,就從自己做起。

標二:護海心切 返鄉推動食魚教育

NS:黃紋綺海邊走路畫面

OS:出身漁人家庭的黃紋綺,憑藉對於大海的熱愛,返鄉開設食魚課程,從認識魚的產地、產季、再到挑選烹煮。食魚教育讓大家從海洋到餐桌,了解每一條魚背後的故事。

黃紋綺Bite:住在這個海島上的我們,台灣的朋友,我們怎麼去更認識台灣的海洋,因為我覺得其實我們在台灣,其實非常特別,不管是週邊的環境或是洋流、氣候、資源或是我們所在的位置。那有沒有可能其實可以透過魚,牠其實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接近海洋的媒介。那洄遊吧我們其實是希望可以再更深度的讓大家去更認識我們台灣的海洋還有漁村這邊的文化。

標三:產地到餐桌 共同聆聽魚的故事

OS:黃紋綺開設的食魚課堂裡,學生們熱烈參與討論。其中的摸魚體驗,讓大家認識不同魚類的型態與習性,拉近人和魚之間的距離。

洄遊吧活動負責人高子嵐:季節要吃什麼魚,那其實這個對我們來說,他也算是一個吃魚的生活藝術。

OS+CG:一塊塊新鮮的魚肉下鍋,瞬間香氣四溢,牠們是東方齒鰆,俗稱煙仔虎,每年3到6月都是盛產期。當季的齒鰆,肉質鮮美可口,甚至不輸給黑鮪魚這種明星魚類。

東華大學學生徐悅玲Bite:好吃,牠的肉質很紮實。

洄游吧創辦人黃紋綺Bite:那什麼樣的季節會吃,建議大家去吃食用什麼樣的魚,那在這個季節牠在台灣海鮮選擇指南,牠在登種的分類上面,是屬於數量比較多的,可能是歸類在綠燈或是黃燈的魚種,那這個也是一個,算是食當季跟吃在地的一個概念。就是我們怎麼去認識台灣自己本地的魚,而且是數量比較多的,也是適合當季飲食用的、也是適合大家可以永續來去食用的這些魚種。

OS:除了讓孩子擁有護海惜食的精神,台灣永續鱻魚發展協會創辦人白尚儒,也來到社區大學,讓社區裡的叔叔阿姨們,一起關心吃魚這件事。

白尚儒上課畫面NS:那像在本地的話,當地漁業就可以去看他那個港,有哪些類型的漁船,那他可能就會有哪些類型的漁獲。

白尚儒Bite:我們都常常講說,我們台灣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我們懂不懂什麼時候吃魚是好吃的,然後什麼時候吃魚是對牠,對這個魚比較不會影響到生態,然後什麼時候,這個魚要怎麼去料理。其實我們台灣人在這個部分,其實還是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OS:為了保育生態,專家學者也積極建立台灣魚類資料庫,讓政府更完善的管理漁業資源,呼籲漁民捕撈當季和在地魚種,限制破壞生態的捕撈方式,共同維護海洋棲地。

黃紋綺Bite:我們其實在訂定相關的一些法律,漁業管理的一些政策,或是我們可能在規範漁民,什麼季節可能哪一些魚種剛好是牠的產卵期,或牠可能是體型可能要到多少才會建議來去做食用,但那其實前面會是需要一個比較完整的,食魚的一個資料庫。

標四:人海共情 攜手促海洋永續發展

OS: 從識魚、煮魚再到吃魚,食魚教育讓民眾認識多樣魚群、避免食用繁殖期的魚類,且支持友善環境的漁法。白尚儒也說,唯有社會重視吃魚這件事,才是改變的起點。

白尚儒Bite:大家都能夠吃好魚,然後還有好好的吃魚這件事情

OS:身為海島子民,大海就像母親的懷抱,孕育了無數生命。在這個 野生魚嚴重缺乏的時代,有一群愛海的人,用教育埋下希望的種子,默默為海洋永續而努力著。期待數十年之後,野生魚能夠再次回到我們的海洋,讓下一代得以擁有豐沛而美麗的海洋資源。

秀林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