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香百年的檜木集散地 回憶羅東林場的文化軌跡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早期是太平山木材的集散中心,走過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傳承百年的歷史,也帶動了羅東的地方產業。即使太平山已經停止伐木將近四十年,走進羅東林場,依然能感受到那個伐木年代擁有的文化風情,是屬於羅東獨特的家鄉記憶。
羅東林業的縮影
「五分仔車一趟上山要差不多八小時,從羅東發車,車子上山,人再把木材拖下來。」
方再忠老先生在羅東林場服務好幾十個年頭,高齡八十多歲的他對於以前工作的記憶已然不太深刻,需要女兒方淑真在一旁引導、提醒,才逐漸想起一些從前在羅東林場工作時的甘苦。方淑真表示:「因為他們人員就要被派駐到哪裡哪裡,他就有派去花蓮的和平,也是屬於羅東林場管的,然後也有派駐到太平山上去,山上他也去過那個翠峰湖。」
方再忠經歷了從蒸汽火車到用卡車運送木材的兩個時期,貢獻大半輩子在羅東林場工作,回憶起當年在太平山土場工作的景況他直嘆辛苦,除了要將木材綁在身體上拖著行走,還要清理火車、幫火車添加煤炭使它持續有動力。在火車停駛之後,也要在山上幫運送木材的卡車補路,方再忠表示:「五分仔車一趟上山要差不多八小時,從羅東發車,車子上山,人再把木材拖下來。去和平也會做補路的工作,讓卡車去上山載木材,路上的石頭會卡在卡車輪胎旁邊,撐不了幾個小時,輪胎承受不住就會爆胎。那個時候每天都要擦火車,非常辛苦。」
作為曾經台灣三大林場中最大的太平山貯木場,在五零年代,羅東林場的員工及眷屬就有三千餘人,附近製材廠有一百五十家,羅東就這樣成為了林業的重鎮,不少人也因此致富,這樣的繁榮是許多人背後艱辛的汗水支撐起來的。
鐵路站牌命名的由來
早期依靠著蘭陽溪的溪水將太平山的木材運送下山,雖然用水力運送木材可以節省成本,但還是存在著許多問題,最終日本政府才選擇興建鐵路運送木材,羅東森林鐵路就此誕生,其中鐵路站牌的命名也發展出許多有趣的故事,羅東林業園區導覽員賴君佩表示:「「歪仔歪」它其實講的就是當時我們原住民噶瑪蘭族的「黃藤」的意思,他是那個音譯過來,歪仔歪指的是藤的意思。那非常有趣我們這裡有一個站叫做「二萬五」,這個站為什麼要叫二萬五,它其實跟我們當時一段故事有關係,跟甘蔗有關係。早期呢我們的日本人他們會比方說會算是有點半強迫性要我們去種甘蔗嘛,他會規定你說多大一個範圍的地要種多少斤,其實就是兩萬五千叢甘蔗的意思。這是一個跟甘蔗有關係也跟日治時期這個有點被壓榨的時期有關係。」
運人也運材的「流籠」
太平山的運材方式相當多元,其中最特別的就是「流籠載運」。平地運材使用的是蒸氣火車,而山地運材則是利用流籠索道以及蹦蹦車道,兩者相互串連往上一直延伸到伐木地區。流籠是由檜木作成的巨大車廂,一頭是車廂一頭綁著木材,利用木材下山時的重力來運行。在尖峰的時刻,流籠可以載運十幾個人上山,像是現代的捷運一樣,在當時是相當方便的工具,也是現在老一輩的羅東人回憶那個年代的珍貴回憶。賴君佩表示:「這個是流籠,流籠裡面站的是人,裡面大概可以載十到十二個人,要往山上去大家會有家當跟行李嘛,我們的行李就掛在這個龍子的外面,因為這個籠子看起來很像飄來盪去的籠子所以它叫流籠。它去利用山跟山之間兩地的高低差跟那個木材的重力加速度,木材從山上往山下運送的過程當中呢,人呢就從山下被運送到山上面去。」
1982年,太平山伐木的聲響停止,而羅東林場也轉型成為了觀光景點,但園區裡頭完整的保留存放檜木的貯木池,還有過去運送木材的蒸汽火車、卡車、鐵路軌道、卸木平台等,即使那個伐木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依然可以在羅東林場裡看見昔年的光景。羅東林場和羅東人有著深刻的連結,這個地方不僅僅是羅東林業文化發展的起點,也是伴隨著在地人長大的回憶,是屬於他們的驕傲。
以上新聞由華岡電台記者 魏廷容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