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愛克特動物重生救援協會 改變動物命運

2021/11/13 20:00
3,496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王慧婷、鄧孟泫/新北市報導】從事動物救援十幾年,為了可以幫助更多動物,徐若菁(Judy)成立Act for Animals協會,救援受難動物並提供醫療照護、訓練、送養安置。創立三年來,協會發展迅速,在新北市三芝區打造了三個狗園、一個貓屋,救助也轉變了近三百隻貓狗的命運。

照片

動物救援至送養時間軸。製圖/鄧孟泫

照片

ACT for animals創辦人Judy。攝影/鄧孟泫

從餵食浪浪到創辦救援協會 

Judy本身就是愛狗人士,經常餵食路邊的流浪狗。剛開始,她和一般人一樣,不會去注意流浪狗是不是受傷了,只是覺得牠們是在流浪而已。後來因為工作加入動物照護組織,成為動物照護員以後,她才知道原來只要仔細看,就會發現很多流浪動物是有受傷或者生病,需要救助的。

Judy的先生Seán是位在台灣進行動物救援的外國人,Judy認識Seán時,她先生已經救援了一百多隻動物。他們意識到救援動物和後續照顧的龐大開支需要仰賴向大眾募款,不可能一直自掏腰包。但是沒有一個正式組織和勸募字號,大部分民眾都會擔心受騙而不敢捐款。另外,照顧上百隻動物的工作也無法全靠他們兩人親力親為,需要招募員工分擔工作,因此他們開始著手研究如何成立一個組織、一個協會。

Judy說:「我們其實沒有什麼擔心的,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因為已經沒有後路了。」為了轉變流浪動物命運,讓動物有安心的家園能夠度過後半生,他們沒有任何猶豫和擔憂,義無反顧地往前。

成立協會只是困難的開始

成立一個協會不是件簡單的事,對於當時大學剛畢業不久的Judy和中文不好的Seán來說,幾乎每一步都很困難。他們在研究成立協會的相關法規時就遇到了問題,雖然網路上有很多說明和條例,但那些繞口艱澀的法規語言實在很難理解,Judy就直接打電話到相關單位,打破沙鍋問到底,得到最白話的解釋,再按照步驟一步一步完成。

首先,需要有三十位發起人,向政府表示贊成協會成立,政府才會准許成立。協會成立後,又要再尋找另外三十位願意負擔一定責任和義務的、分佈在全國七個縣市的協會會員。辛苦地拜託身邊的親朋好友,再到救援社團發文找到這些人後,還要再繳交很多申請資料,如:預算表、計畫書等等,經過與政府漫長的文書來回和等待,二O一六年,他們終於成立了協會。

然而,協會內部間卻發生了理念不合的衝突。Judy和Seán不希望被預算控制,他們認為當初成立協會就是為了救援動物,只要有動物需要幫助,他們自然理所應當要出動去救援,而不是因為考量經費問題就不去。餵養方式也是一個爭執原因,Judy希望能以全生食的方式餵食,以符合貓狗天生的進食習慣,也能獲取更多營養和鈣質,但也遭到協會間理事們的反對。因此,Judy和Seán決定離開,再重新創立一個協會——也就是今天的ACT for Animals,並以自己堅持的理念經營。

照片

動物照護員梅根和狗園的狗狗。照片提供/ACT for animals

改變動物命運 再辛苦也堅持

ACT for Animals救助最多的是因車禍受傷,或者被山林裡的山豬吊、捕獸夾夾傷的貓狗。接到救援電話後,救援人員會趕往現場進行救助,幫動物清創、做簡易包紮避免二次感染,接著送醫安排血檢、結紮、施打疫苗和晶片、照x光和進行手術。全部完成後再帶回協會的隔離房間,由協會的照護人員進行後續的照顧,包括換包紮、為癱瘓的貓咪擠尿、上藥、回診等。等到動物恢復健康後,就可以從隔離房間轉移到開放空間,進行親人訓練,再由專門的送養人員幫忙送養、找合適的領養家庭。

雖然救援和照護的工作很累很辛苦,但是滿滿的成就感支撐著他們一直堅持。貓咪照護員弓力威說,看著貓咪從生病到因為自己的照顧而恢復健康,甚至是找到不錯的家,會覺得很欣慰。Judy說,我們每個人共同參與動物生命轉換的過程,因為我們的救援、花很多心思的募款、員工的照護,牠們從原本奄奄一息的樣子變得狀態越來越好。如果這些事情都沒有一個起頭的話,這些動物可能早就死掉了,或者還在外面流浪受苦。

Judy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救援是在花蓮太魯閣,據登山客通報,那裡有一隻雙腳斷掉、已經感染的狗狗,非常需要幫助。於是,ACT for Animals的救援人員出發救援,但是車子無法到達狗狗所在的原住民部落,他們又步行爬了六個小時的山才到達部落,卻怎麼找也找不到狗狗,一度以為自己白來了。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狗狗後,救援人員幫牠用生理食鹽水清創、包紮,再背著狗狗走了六個小時的山路下山就醫。但是由於雙腳已經嚴重感染,醫生建議必須截肢。儘管失去雙腳,這隻狗狗還是很樂觀也很親人活潑,也等到了牠的家。通常健康正常的狗要找到領養家庭都很困難,連Judy都想不到竟然有人願意領養有著殘缺的牠。後來,ACT for Animals又為這隻狗狗集資,跟美國公司訂製為牠量身打造的義肢,牠現在非常開心幸福。

照片

貓屋隔離房間裡寫著注意事項的小白板。攝影/鄧孟泫

龐大開銷 如何短時間募款是問題

協會一年大概會收治一百五十幾隻動物。光是救援一隻貓咪、送醫做基本檢查、進行開刀手術,林林總總加起來就要三、四萬元。除了醫療費用,還要支付動物伙食和日用品、土地租金、水電費、工作人員薪資、園區擴建建設費用、救援交通費等等,協會一個月的基本開銷是兩百萬元。

ACT for Animals是非營利性質的動物救援協會,協會的開銷都是仰賴大眾捐款。在過去,動物的醫療費用可以透過在協會的臉書粉專上公開募款。比如救助了一隻貓後,Judy會在協會的臉書粉專上發文,告訴大家這隻貓咪遭遇了什麼事故,需要接受什麼治療,目前欠缺多少醫療費用,再貼上勸募字號,請大家幫忙。但因為疫情的緣故,衛福部還未核發今年的勸募字號,所以ACT for Animals暫時還不能公開勸募。在現在不能主動勸募的情況下,只能靠民眾主動捐款,民眾捐款相較以往少了近一半,也讓協會目前的資金有些吃緊。

經營協會的一切都是學問

ACT for Animals的發展速度非常快,成員從兩個人到現在的二十個人,從一個園區到現在的三個狗園、一個貓屋。Judy覺得這是在預期之中的發展,但也非常不容易。現在他們用的東西越來越好,建造的場地越來越漂亮完善,得到的資源也多了起來。有了大眾的愛心集資,ACT for Animals就能夠有資金,為狗狗們建設仿大自然的生活環境。為防止狗屋發霉、藏污納垢,ACT for Animals改造玻璃纖維工業用水管,打造成仿天然山洞的半圓形狗屋,給狗狗們滿滿的安全感。狗屋下也放置了塑膠棧板,讓狗狗們下雨時不會睡在濕軟的土地上。

協會的不斷擴大、進步是一個好現象,而Judy也必須從動物照護員的角色轉到幕後負責整個協會的運作。Judy坦言與通報者和愛媽(在路邊餵食流浪動物的愛心媽媽)的溝通都是很大的學問。有些愛媽看到流浪動物覺得很可憐,會希望ACT for Animals安置沒有必要救援的動物。但是園區的空間很有限,要留給真的受傷生病的動物,如果一直將健康的動物帶進協會,園區就沒有空間了,因此她需要不停地向愛媽們解釋和協調。

至於通報者,Judy經常早上十點接到通報電話說,早上八點在某地看到狗狗出車禍,但兩個小時過去,可能已錯過黃金救援時間,或狗狗已經早不在原地了。她說:「希望通報人都可以再用心投入一點,不是打通電話就沒事了,希望大家都可以再積極一點對待動物。」她呼籲大家,若看到受傷的動物,要立即通報反應,並在原地看守動物、等待救援團隊到達現場,或直接帶動物就醫。

照片

ACT for Animals救援的右前手肘骨折的小狼。照片提供/ACT for animals

未來ACT for Animals還會持續救援、安置動物,致力讓被救援的動物都能健康快樂地生活。目前的目標是將各個園區的設備建置得更完善,打造更適合動物的生活環境,也希望以後能在台灣各縣市有更多據點,幫助更多動物。

採訪側記

走進ACT for Animals漂亮舒適的貓屋,非常溫馨乾淨,好像走入了另一個世界。打破了我對狗園、貓園可能比較髒亂的想像,能夠感受到ACT for Animals的創辦人和工作人員是真心愛著動物們,為牠們打造符合習性的生活環境,滿足牠們身心靈的需求。希望所有等家的貓狗都能找到牠們的家。

延伸閱讀

救援受傷野鳥 鳥會醫院互助合作

不一樣的貓中途 小孟的救援故事

兔子遭棄養 浪兔協會積極救援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