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環保藝術 鐵雕藝術家鄭炳和
【記者劉昭宜、陳泓伸/桃園市報導】根據行政院環境環保署統計,二O二O年全台廢棄物總量高達九百八十六萬噸,其中卻僅有五百八十萬頓被回收再利用,其餘廢棄物則多半送進焚化爐。一座位於桃園富岡區的資源回收場,老闆鄭炳和同時也是一位鐵雕工藝家,在回收過程中看見金屬廢棄物的利用價值,再加上先前自身學習的焊接技術,運用創意與對生活的觀察,創作出無數具有意義的鐵雕作品。
鄭炳和利用焊接技術,將廢鐵創作成獨具特色的藝術品。攝影/劉昭宜
回收場的感悟 與鐵雕結緣
鄭炳和原先從事車床加工工程,對高壓設備、動力機械以及焊接技術都有所理解。無奈一九九O年代,企業紛紛外移至中國設廠。合作企業、廠商外移以後,許多台灣的機械場紛紛停業,員工開始面臨失業危機,鄭炳和也不是例外,即便在機械廠已有二十年的經驗與口碑,但終究不敵產業興衰的瞬息萬變。
鄭炳和以前還在機械廠工作的時候,某次偶然拜訪別人的回收場的途中,發現裡頭仍有許多具有利用價值的金屬,他開始意識到,其實很多廢棄物是可以再被回收利用的。在機械廠倒閉以後,他回想起在朋友回收場時,所看到的景象,於是在二OO一年承租場地,開設自己的回收場。
「創作都是憑空而想,靈感皆來自於生活。」鄭炳和表示,自己本身沒受過專業的美術訓練,但之前有機械廠工作過,所以會一點切割金屬跟焊接技巧。鄭炳和看著回收場的那些金屬,覺得它們都是很棒的材料,靈光一閃,便開始嘗試創作。一開始在做鐵雕的時候,喜歡以逗趣的角色來做題材,僅憑藉著在腦海裡模擬成品,就能靠著金屬廢棄物雕塑出角色的樣貌。「藝術是主觀的,但我不會特別去把它當藝術,我只希望大小朋友都能一起來同樂。」這是鄭炳和對藝術的看法,他認為作品能夠代替自己說一些話,而環保則是他想透過創作表達的事物。
鄭炳和發現許多廢棄物都還有不低的利用價值,因而開始他的廢鐵創作。攝影/陳泓伸
廢金屬的枯木逢春
「有些東西或許不實用了,但不代表它們沒有利用價值。」鄭炳和語氣堅定地說。
躺在廢墟堆裡的回收物,鄭炳和細心撿拾,分析每一樣回收鐵的材質,選擇適合創作的素材,並藉由自己的巧手描繪、切割、焊接、僅栓,讓廢鐵獲得全新的面貌。
「呆呆機器人」是鄭炳和的第一個鐵雕作品,他在回收廠的茫茫大海中找尋適合的材料,用冷媒儲水槽建構機器人的頭部、用小豬的飲水槽來做成耳朵、用離合器以及機車排氣管組成身體、用鋼圈來組織雙腿,最後再噴上橘色噴漆,一件充滿生氣的作品便大功告成。而該作品也被獲選為第二十五屆桃源美展的雕塑類佳作,並接續放置於中興大學圖書館、楊梅火車站、台東美術館等地方展示。
鄭炳和創作的第一件作品「呆呆機器人」。圖片來源/炳哥環保藝術園區
「因為我開回收場,我的素材很豐富,喜歡的就可以留下來。」鄭炳和笑著說。因為如此,在鄭炳和的構想裡,不論需要的素材是圓的、方的或者是尖的,都能輕易在回收場裡找到,所以這讓他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
廢棄物再利用 永續精神的萌芽
「回收場一般給人的印象是髒亂、叼著煙吃著檳榔,被人認為是低階的工作。」鄭炳和無奈說道。不過,在二OO六年,鄭炳和配合環保局的回收場形象改造計畫,決定著手進行回收場的環境美化工作,看著地上散落的回收金屬,開始有了一些想法。他運用過去在機械廠學習的知識,將廢棄的冷媒桶、金屬鉅片、鋼板,用黏合、焊接的技術,再用回收油漆上色,做出一件件環保藝術品,並將作品放在回收廠門口。
鄭炳和用自己製作的環保藝術品裝飾回收廠。攝影/劉昭宜
將環保作品放在回收場周圍展示,許多路過的家長、老師看到這樣的作品都覺得很有意義,於是學校開始跟鄭炳和回收場合作,在校內展示鐵雕作品,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也能讓孩童從小培養永續精神。其中,中信國小校長相當欣賞鄭炳和的藝術創作,並將它拍照做成簡報,並邀請鄭炳和到中信國小和老師、學生們分享作品及創作經驗。
在作品被推廣出去以後,開始有更多的媒體、地方電台前來報導,楊梅區公所也邀請鄭炳和將作品放置到桃園火車站的廣場圓環展示,作品數量高達二十幾件。區公所的展覽吸引了搭火車的民眾的目光,獲得了很大的迴響,這也讓鄭炳和的創作得到更多人的肯定。
「如果我能透過資源回收去教導其他人,讓大家能更重視環境資源,這樣就能回饋社會。」鄭炳和眼神堅定地說著。開設回收場,一方面是為了生計,另一方面則是出自於對金屬創作的喜愛,但看著數量如此龐大的廢棄物,鄭炳和便有一些感慨,因而開始宣揚回收再利用的教育理念,希望透過學校、媒體以及政府單位讓環境美化、資源再利用的精神得以散播出去。
人文關懷 藝術在地化
「炳哥的創作會放置在外環道的走道上,這對富岡的文化發展有不小的貢獻。」這是回收場附近店家對鄭炳和創作的評價。而回收廠的其他同事也表示,這樣的作品只有炳哥才做得出來。除了對鑽研創作技巧,人文關懷也是鄭炳和創作的重點,他也致力於在作品裡灌輸在地文化,例如他運用廢棄鐵桶、鋼管做出角色的身體與四肢,並切割金屬作為底架,完成了以台灣國球—棒球為主題的機器人棒球隊。作品「八家將」的靈感源自於廟會,鄭炳和用冷媒桶、鐵管以及鐵椅背作材料,並用離子切割在冷媒桶上刻畫出兇惡的表情,再運用焊接技術把各部位拼裝在一起,一個莊嚴、象徵祈福、擔任神明保鑣的八家將就完成了。
鄭炳和用廢棄鐵桶、鋼管等回收素材完成機器人棒球隊系列作品。圖片來源/炳哥環保藝術園區
鄭炳和以廢鐵打造栩栩如生的「八家將」作品。圖片來源/炳哥環保藝術園區
作品「稻穗」傳遞了鄭炳和的人文精神:「當稻穀結得越飽滿,就越會下垂。」鄭炳和用廢棄鋼筋、鐵條以及旗桿座作為材料,完成這項作品以鼓勵他人,當自己越有成就時,就越該保持謙卑。這項作品也被桃園縣文化局以及桃園縣客家事務局邀請放置於室內展示。
作品「稻穗」傳遞鄭炳和謙卑的精神。圖片來源/炳哥環保藝術園區
回收場裡堆成山的金屬回收物,鄭炳和的藉由自己之前在機械廠習得的知識,重新賦予了它們新生命。他認為,有些東西或許不實用了,但不代表它們沒有利用價值。二O二O年,新北市政府找上鄭炳和合作,攜手將五股垃圾山改造成五股環保藝術新「垃」園,園區裡的所有藝術造景,都是鄭炳和用廢棄物製造的。民眾也能藉由參觀五股環保藝術新垃園,一起去關注台灣的環境議題,為自然資源的永續經營共同努力。
鄭炳和與新北市政府合作,用廢鐵藝術品美化「五股環保藝術新垃園」。圖片來源/炳哥環保藝術園區
再生藝術 環保永不止息
「作品不需要去比賽,只要自己做得開心就可以了」,鄭炳和釋懷地說著。桃園縣政府之前有推出地方營造經費補助政策,鼓勵藝術家報名參賽,由於鄭炳和沒有寫過企劃案的經驗,所以屢次被政府機構駁回,而這也讓鄭炳和有了新的念頭,與其透過比賽,不如跟學校合作,不僅作品能讓小朋友喜歡,還可以寓教於樂,讓小朋友從小就被灌輸環境意識。
「推廣會從小朋友開始,因為他們會因為好奇而願意了解,並再帶回去給家人。」鄭炳和說道,因為小朋友會認真投入於課程,如之前合作過的學校:大同國小、啟文國小以及新屋國中。有時鄭炳和會去學校展示作品、演說,有時則會幫小朋友開DIY課程,甚至是邀請他們來回收場來體驗金屬的描繪、切割與彩繪。
鄭炳和表示,跟學校的合作,幾乎都是沒有拿錢的,但他覺得無所謂。「作品能夠被看到,這樣的事情是很令人喜悅的。」鄭炳和笑著說,他接著表示,藝術品的價值不在於他使用多好的材料或是得到多少的獎項,而是透過欣賞作品,去了解創作者所欲傳達的理念。
鄭炳和利用逗趣的角色作為創作主題,讓大人、小朋友能一起欣賞。圖片來源/炳哥環保藝術園區 GIF製作/劉昭宜
推廣環保,一直是鄭炳和從開設回收場到現在所奉行的,而他也語氣堅定地表示,在未來仍會持續推廣環保創作,教育永不止息,持續培養民眾以及大小朋友對永續生活的知識,並將這樣的觀念向下扎根,給下一代一個美好的家園。
採訪側記
在這次的採訪中,我們前往桃園富岡的資源回收場,鄭大哥親切地向我們介紹他歷年來的作品,活潑的機器人小小兵、鮮豔的橘色呆呆機器人、電音三太子等映入眼簾。不過,令我們都感到驚訝的是,這些全部都是用回收廢棄物再製而成的,而這些作品也讓我們了解,環保與藝術是可以並行的。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