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部落文化及本土蜜蜂家族熊蜂與無螫蜂的環境需求

2022/04/16 22:42
7,230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台灣真的可以說是一塊寶地,因為在蜜蜂家族有四個亞科,牠們都具有採蜜及儲存花粉的特性,其中蘭花蜂是屬於獨居蜂,而具有社會性由大至小分別是熊蜂、蜜蜂及無螫蜂,特別是義大利品種的蜜蜂及近500種的無螫蜂都具有採蜂膠的習性,所以具備多元商品開發的潛力。

照片

目前無螫蜂生活的區域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而且對於生態環境很高,基本上需要有裸子科、橄欖科或是漆樹科植物的原始林才能生存,而身處在亞熱帶的台灣目前僅能尋見一種無螫蜂,因體型小如蒼蠅,所以也被稱為蒼蠅蜂。已知的地點與中海拔地區原住民的部落有重疊性,主要因素在於原住民部落多居住於高山地區,而且多為天然農法,農藥使用相對來的少,也不會過度開發,加上進來露營風氣興盛,農地轉換成營區所種植的蜜源植物也增加,提高了無螫蜂的生存空間,但是相較於東南亞與赤道區域的國家,無螫蜂的養殖技術是平地化而且已相當成熟,而在台灣仍在復育的階段,所以仍有很大的發展及改善空間,例如低海拔山區廣植檳榔樹,中海拔山林地區多為柳杉人造林,這些樹種不產樹脂,而且單一樹種不利於蜜粉源植物生長,所以在缺少食物的情況下不利於蜂群生活。

照片

 

照片

獨特的台灣熊蜂不產膠,但授粉能力是第一名

依體型而言熊蜂是中大型蜂,與蜜蜂的差別在於體型較圓,胸與腹部有明顯的剛毛,而且蜂后的生命週期為1年(蜜蜂的蜂后可活7年)。另外與歐亞大陸地區的熊蜂有很大的不同,生活在台灣中低海拔的熊蜂無越冬行為,可在夏季產出新的蜂后,冬季進行築巢的工作。台灣原生種熊蜂已知有9種,其中精選熊蜂的體型僅次於南美大熊蜂是全球第二大的,蜂后的身體全長可達3cm。目前台灣中低海拔地區常見的有3種,依體形排名:精選熊蜂>雙色熊蜂>黃色熊蜂,而三者如何區別呢?
精選熊蜂:腹部2/3有橘紅的剛毛,六足為橘紅色,工蜂體型比蜜蜂大1.5倍
雙色熊蜂:腹部全部有橘紅色的剛毛,六足為黑色,比蜜蜂略大
黃色熊蜂:腹部2/3及六足帶有金黃色的剛毛,工蜂體型與蜜蜂相近

照片

 

照片

熊蜂的人工培育,這方面目前已成功商業化作為授粉的品種只有精選熊蜂一種,其特色是會高速振動抖出更多的花粉,提升蕃茄的授粉率以及減少畸型果(授粉不良)的發生,而且個性溫和,可穩定的在溫室中活動,不會有衝網的問題。而黃色熊蜂及雙色熊蜂野性強,不喜侵擾,在培育上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致於台灣的山林地區許多的農作物及植物仍然由熊蜂、無螫蜂、蘭花蜂、木蜂及一些昆蟲進行授粉,因此如何降低使用農藥又能提高作物的生產率,在與環境的共生共榮上,效法部落居民的農業運作模式,或許才是真正有善環境的作為。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