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竹木造咖改造老物 讓茄芷袋重新流行

2022/11/01 20:00
3,705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記者黃雅詩、陳安蓉/臺北市報導】走進竹木造咖,可以看見架上琳琅滿目的竹編、木製商品,大至蒸籠、甘模仔,小至復古童玩,各式各樣的手作商品陪伴大華行走過160個年頭。然而,大環境的改變,讓傳統器物逐漸被取代,但王泰欽及王俐婷卻有賦予老物新生命的力量,他們改變傳統茄芷袋的樣式、尺寸,改造後的茄芷袋深受日本遊客喜愛,在日本媒體的推波助瀾下,茄芷袋的風潮傳回台灣,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復古時尚元素。同時,也讓這些傳統器物得以繼續留存。

百年老店 慢慢改變

王泰欽現為竹木造咖的老闆,他們一家從清朝時期便在大稻埕開業,當時的迪化街是台灣非常繁榮的港口,因此最初是做船運。後來因為淡水河淤積,他們便改做生意,在店內販售各種民生用品,竹木造咖就此誕生。

照片

↑老闆王泰欽與店長王俐婷。攝影/陳安蓉

竹木造咖是代代相傳的百年老店,在父親中風之後,眼看弟妹皆無意接手家族事業的王泰欽,半推半就地接下竹木造咖老闆一職。接下竹木造咖後,他開始為店裡做改造。

「以前就是一間很黑很黑的雜貨店,路過可能會想說:『真的可以進去嗎?』」現為竹木造咖店長的王俐婷這麼回憶著。王俐婷是王泰欽的女兒,竹木造咖的轉變,她全部看在眼裡。王泰欽將店內擺設重新規劃,蒸籠、草編包、餐具、裝飾品、茄芷袋等各有各的放置區,讓顧客到店裡時可以更清楚地看見這些商品。

照片

↑竹木造咖店內擺設。攝影/陳安蓉

「最大的改變是,年輕人開始喜歡這些東西。」竹木造咖店內的顧客不僅有阿公阿嬤,更多的其實是年輕的遊客,甚至還有許多國外的朋友,他們都非常喜歡這些台灣的傳統器物。近年來,復古潮流盛行,量產、標準化的商品已不能抓住顧客的心,而這些富有故事、回憶、文化背景的商品,卻能吸引許多年輕人來到竹木造咖尋覓「寶藏」。

傳統器物不斷被取代,當時代發展出更適合的器物時,這些老物便會被汰換掉。然而傳統器物是有可塑性的,老物富有故事、文化,它們能被取代,但故事不會被忘記,當老物結合不同的創意時,就能激發出新的生機,而這也是王泰欽及王俐婷正在努力的事。

老物翻新 擁有新面貌的茄芷袋

茄芷袋,尼龍材質,紅、藍、綠相間的橫條紋設計為最經典的樣子。茄芷袋耐用、大容量的設計,成為家庭主婦的好幫手,因此常常能在傳統市場看見正在採買的婆婆媽媽們人手一個。

王泰欽看見茄芷袋耐用,同時兼具環保的特性,他覺得茄芷袋有發展的可能,因此他決定改造茄芷袋,讓它有被更多人喜愛的機會。傳統的茄芷袋尺寸很大,但年輕人需要的是輕便、小巧,才可以當成日常的包包使用,因此王泰欽將尺寸改小,同時也設計了各種不同的花色,讓整體設計更能符合年輕人的審美。

「這個我們賣了半年,但都沒有起色」王泰欽笑著說著。他表示,很多人都覺得很可愛,但也僅僅如此,在店裡頭拿 起來看一看便轉身就走。

那如今茄芷袋為何會成為最熱銷的產品呢?原來是在一次機緣下,有位日本雜誌社編輯來到大稻埕旅遊,他走進竹木造咖,看見色彩對比強烈的茄芷袋後,把它拍下來當作雜誌封面。從此,茄芷袋便在日本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許多日本遊客慕名前來,一買就是好幾十個,說要帶回國當伴手禮。茄芷袋一舉成名,而這樣的風潮又從日本傳回台灣,搭上復古潮流,許多年輕人開始看見茄芷袋的特別之處。

在這之後,有顧客向王泰欽反應,希望有用來裝琴譜的尺寸,還有人希望可以開發便當袋功能,在收到各種回饋下,王泰欽再次開發不同樣式的茄芷袋,近期甚至還推出了茄芷袋花樣的拖鞋。

茄芷袋擁有極高的可塑性,它有千變萬化的能力,只是需要有人去做嘗試、開發,老物一樣也可以有新用途。

老物新氣象 兼具實用及文創

在茄芷袋開始蔚為流行之後,有人說竹木造咖是文創產業,但王泰欽認為,實用的商品才是他開發設計新品的首要準則。傳統器物給人實用、樸實的感覺,而文創產品則像藝術品。文創商品固然好,它讓生活更有溫度,也讓原本枯燥的居家環境注入新意,然而,只有具備實用性的商品才能真正走入人們的生活。

照片

↑結合傳統與流行的草編包。照片提供/竹木造咖

「不必把傳統和文創切割。」王泰欽說。 好的商品可以兼具實用及創新。早在環保吸管開始流行於大眾前,王泰欽就開發了竹製吸管。他希望商品可以是被大眾經常使用的,若僅是擺設但卻沒有實用功能,就算再漂亮顧客也不會買單。他秉持著這樣的理念去設計產品,行銷成功之後意外獲得文創產業的稱號,但王泰欽依舊保有初衷,繼續開發能夠被顧客好好使用的商品。

「我們可以繼續文創,繼續創作下去,但實用性還是要擺第一,實用才會有特點。」王泰欽笑著說道。

新的名字 新的方式

竹木造咖原名為「大華行」,他們配合「台北市大同特色商圈傳統店家品質提升」這項計畫,取了「竹木造咖」這個新名字,希望可以用新的定位出發,開創不一樣的市場。而竹木造咖也呼應現正流行的「自造者」風潮,期望可以透過材料、靈感提供,讓對於竹製、木造有興趣的人有不同的發想,產製出新穎的作品。

竹木造咖現在在臉書及蝦皮上都開設通路,曝光機會大幅提升。在臉書上,他們也會發出介紹老物的文章,希望能讓多人看見老物的好。「很多人不知道像蒸籠這些木製品的好用之處」王俐婷說,所以他們就在臉書上詳細介紹蒸籠的用法、與一般鍋物的差別。在文章中詳細介紹到,傳統蒸籠可以多層同時蒸,節省時間及空間,不像一般電鍋,一次只有固定空間料理。除此之外,水蒸氣會在蒸籠內循環蒸熟食材,因此不會有食物蒸不熟的問題。傳統蒸籠還可以搭配各式湯鍋、壓力鍋使用,使用方法非常多樣。在行銷的過程裡,也讓台灣的傳統文化繼續流傳。

照片

↑店門口醒目的蒸籠裝飾。攝影/陳安蓉

「有很多老人家會走進店裡,拿起架上的商品說起小時候的故事」

店裡的傳統商品都是屬於這些老一輩人的回憶,而王俐婷希望可以保存這些故事,同時讓年輕人接觸傳統工藝的技術。傳統工藝慢慢在流失,但喜歡的人卻越來越多,若是可以再加入新的元素,便能開發出不一樣的商品。茄芷袋和竹製吸管都是很好的經驗,未來,竹木造咖也將繼續秉持這樣的理念傳承下去。

採訪側記

採訪當天走在大稻埕的街上,鄰近黃昏時分,偏黃的路燈一盞一盞地打開,可以感受到街上濃厚的復古氣息。踏入店內,竹編、木製商品盡收眼底。雖然店內商品數量很多,但商品都有分門別類整理過,可以明顯感受到經營者的用心。在聽到王泰欽老闆分享他改造茄芷袋的故事時,我們由衷感到佩服,老物翻新四個字聽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肯定沒有想像中簡單,從創意的發想開始就是一件難事,如何讓這種創新被大眾接受更是一項挑戰。訪談的最後,老闆及店長表示未來他們會持續開發新的產品,我們很期待看見他們更多的創意,也希望他們的創意可以為台灣傳統文化帶來革新。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