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改變傳統設計 老綿成用蕾絲翻轉燈籠印象

2022/12/16 20:00
5,576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黃雅詩、陳安蓉/台北市報導】傍晚時分走在迪化街上,遠遠地可以看見老綿成店內燈籠透出的紅光。在店裡,70歲的老闆張美美正拿著毛筆,遊刃有餘地在燈籠上提字。老綿成在迪化街有著百年歷史,傳承到張美美已是第三代。時代的轉變讓燈籠的製程不同以往,但燈籠的美卻是歷久不衰,張美美改變燈籠的外觀,加入不同的元素、材質,讓燈籠有更多樣的變化,同時也讓花燈之美得以繼續傳承。

生根老綿成 扎根迪化街

1915年時,張美美的祖父在迪化街創立老綿成,起初販售的是手工金紙,張美美的父親接手後,才開始販售燈籠。當時迪化街上有三、四家店在販賣燈籠,而張美美的父親看見燈籠的商機,希望可以將老綿成的燈籠做出口碑,於是將店內的重心移轉到手工燈籠上。

照片

↑老綿成老闆張美美與親手製作的燈籠合照。攝影/陳安蓉

張美美有六個兄弟姊妹,她在家中排行第六,從小就跟著父親經營老綿成。糊紙、風乾、上色、提字、漆亮光漆,張美美看著父親製燈的每個步驟,不知不覺地,她將這些技術熟記下來,成為她生命的一部份。除了幫忙製燈外,因為父親工作繁瑣,張美美也需要幫忙接待客人。雖說熟知店內的大小事,但張美美一直都認為自己僅僅是在幫父親的忙、分擔工作。

平靜的日子一天天過去,父親突然的離世打破了原本的生活。「父親的離開是很大的打擊,但遇到了,不會也要變成會。」其他的兄弟姊妹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姊姊嫁人了,哥哥們也在外地有了各自的工作,咬著牙,張美美與母親扛下老綿成。靠著從前在父親跟前學習而來的技術,以及過去的經驗,接下老綿成的過程並沒有遇到太大的阻礙。唯一的困難,是張美美原先並不會寫毛筆字,過去都是在一旁看著爸爸如何下筆、用墨,但她並不熟悉這項技藝。在弟弟的幫助下,她才開始抓到寫毛筆字的竅門,後來也練就生龍活虎般的筆觸。

就這樣,張美美一生未嫁,她將畢生奉獻給老綿成,生根老綿成,扎根迪化街。

美美的花布燈籠

「我父親已經過世了,如果讓他看見店裡面,他一定會說:『妳到底在幹嘛啦!把店裡用得花花綠綠!』」張美美說,父親在世時,店裡燈籠的樣式很單純,只有紅、黃、白三種顏色,通常在廟會及喪葬時才會用到燈籠。而張美美接手後,她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起初是她看見有人用旗袍的布料製作燈籠,她發現這樣的設計受到大眾喜歡,於是她也開始往這個方向改變燈籠的設計。從此,老綿成有了不一樣氣象,店裡不再只有紅、白、黃三個顏色,燈籠上開出各式各樣的花朵,張美美以台灣花布、日本織布取代糊紙,讓燈籠綻放出不一樣的美。她也與水墨畫師合作,讓充滿節慶感的燈籠換上文書氣息。張美美結合燈籠及水墨,無意間讓傳統產業有了不一樣的面貌,也讓台灣的傳統文化之美以不一樣的型態展現。

張美美的姪女張新怡說,這些燈籠不是只有台灣人喜歡,也深受外國遊客的青睞,甚至還有人慕名而來。張美美分享道,前陣子有位法國客人想買燈籠,但是店裡沒有他想要的款式,她便趕緊與水墨畫師聯繫,希望他可以為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畫出美麗的作品。幾天後,作品完成了,畫師在燈籠上畫了三十來隻靈動的鯉魚,張美美將作品拿給法國客人看,客人表示:「非常喜歡!」這位客人也在之後與張美美提起,其實在幾年前,他就曾到老綿成光顧,在當時也買過燈籠,這個消息令張美美又驚又喜。

時代在改變 自己也得向前

「有些客人會拿國外的圖來給我看,但我不會啊!」時代在改變,網路越來越興盛,而客人的眼界也變得寬廣,他們喜歡更吸睛、華麗的造型。在這樣的趨勢影響下,除了花布燈的設計改良之外,張美美也會精進自己的書畫技巧。她也會到燈會去欣賞其他花燈工藝師的作品,「不管怎樣,即便我們的能力有限,都還是要去看看現在的技術發展到什麼程度。」。

照片

↑老綿成製作出各種特殊圖樣的燈籠吸引客人目光。攝影/陳安蓉

目前除了在迪化街的百年老店之外,老綿成也在臉書、Instagram上做社群經營,他們還架設了線上接單的網站,可以提供國內外的客戶做訂購。負責這些網路行銷的人是張美美的姪女張新怡,她從小在老綿成長大,也學習過如何替燈籠糊紙、上色。「還不了解的時候可能會覺得燈籠好像不起眼,但認識後才會發現生活中其實隨處可見,是生活的必需品。」不管在百貨公司、新建大樓,甚至是政府部門的作業上,都能建到燈籠的身影。張新怡分享道,台北市政府的觀光傳播局就曾與老綿成合作,設計出結合東西文化的「馬卡龍燈籠」。

雖然受到疫情的影響,但張新怡表示這也讓老綿成有更多時間去做新產品的開發,「像24節氣一樣,當我們很豐收的時候,就盡力行銷或者是販售我們的產品;但是疫情之下,我們應該要更去針對我們的產品,看怎麽做研發,讓我們可以為下一次豐收做準備。」

因此在受到影響的這兩年來,老綿成與提供維多利亞的秘密的布料商合作,他們使用製作內衣的蕾絲,與燈籠做結合,做成鏤空狀的造型。「這幾年我們其實有學習到,用崁燈或燈去反射布料的光澤,然後再反射到我們的瞳孔。雖然是不同角度,但還是燈籠啊!只是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去呈現它的美」拿著最新作品的張新怡充滿熱情地說道。

照片

↑張新怡與今年最新款蕾絲燈籠合照。攝影/陳安蓉

產學結合 讓傳統重回生活

除了產品的開發與轉型之外,張新怡認為向下做扎根教育才是保存傳統產業最好的辦法。她表示,小魯文化出了一本書,裡頭有個章節繪製了張美美的父親在製作燈籠的圖畫,因此在過年時節就會有父母帶著小孩來看看老綿成,感受年節時期迪化街的傳統文化氣氛。將傳統文化融入下一代的教育,才能將文化的脈絡融合進他們成長的軌跡,古老的故事也才得以留下。

同樣在迪化街生活多年的錦世堂香舖老闆李雅莉,是老綿成多年的鄰居,「我們這樣的傳統產業最希望的就是保留舊的跟創新,因為這樣我們才可以延續。」老綿成這幾年的發展與轉變,她看在眼裡感到十分欣慰。傳統文化是因為過去有需要才會出現,隨著科技的革新,替代品越來越多,但像燈籠這樣獨特的文化是很難被取代的,找到新的呈現方式,就可以讓傳統的故事被新世代接受與保存。

照片

↑藏身於古建築中的老綿成,門口掛滿燈籠。攝影/陳安蓉

屬於新世代的張新怡願意投入傳統產業的開發,她說:「那其實我們還是想跟世界上很多的百年老店或者千年店做致敬跟學習,我希望可以不停的研發,讓老綿成能繼續走下去。」而張美美也說:「只要我還有體力,就會繼續做下去!」

老綿成的故事還沒有結束,燈籠的微光也會繼續在傳統文化裡綻放。

採訪側記

在採訪前,就多次經過老綿成,或許是因為燈籠透出的微光,總是會被店內獨特的氛圍感染,給人平靜踏實的感覺。聽張美美老闆分享她的故事讓我們很感動,尤其是當她說道:「遇到了,不會也要變成會。」深深地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韌性,就好像是燈籠裡的竹製骨架,它們的韌性撐起燈籠的外觀,燭光才得以在這個空間裡綻放。同樣地,張美美對生命的態度,也撐起了老綿成百年的招牌,過去、現代、未來,國內、國外的人們也才以欣賞老綿成撐起的傳統燈籠之美。我們期待張新怡給老綿成注入新氣象,研發出更多代有台灣特色,同時也具備創新性的作品。未來再次經過老綿成時,我們相信自己依舊會被他們背後的故事觸動內心。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