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俘在台灣
台灣有戰俘
有多少人知道
目前為止都是靠民間力量在發聲
《台灣蒐奇》專題報導
〔記者侯千絹╱屏東報導 〕來自加拿大的何麥克已在台灣落腳十六年,七年前他一頭栽入台灣戰俘營的尋根行動,成立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多年來走遍全台的搜尋戰俘之旅,從不為人知的角落找出十四個戰俘營,重組一段段被歷史遺忘的戰俘滄桑。 何麥克說,這段慘痛的歷史不該被世人遺忘,希望還原歷史,提醒世人勿重蹈覆轍,英國皇室得知何麥克為戰俘所做的努力,去年由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親自頒發勳章給何麥克,表彰義行。 烽火無情,火線下的生命飽受摧殘,甚至淪為戰俘,這些受苦的生命背後各有不同的故事,最終卻只是淹沒在一抔抔黃土下。 一九九六年,從事外貿工作的何麥克參加外交單位所舉辦的世界大戰盟軍追思紀念活動,得知外籍人士在戰事中,被俘獲到台灣戰俘營的故事。 一九九七年五月,加拿大、澳州、英國、紐西蘭等駐台單位為追思在二次世界大戰犧牲的戰士,在當年規模最大的金瓜石戰俘營舉行紀念儀式,並決定推動設置戰俘營紀念碑,擔任立碑委員之一的何麥克突破重重難關,終於在同年十一月,於金瓜石完成台灣第一座戰俘紀念碑。 這些駐台的外事單位完成階段性任務後功成身退,不過,深入探索台灣戰俘世界的何麥克,歷史催促他腳步不能停下來。 何麥克認為,雖然設置了一座紀念碑,但還有無數戰俘在戰爭時遭受磨難,身心苦痛不為人知,加上自己有多位親人在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喪生,基於一股還原歷史的使命感,讓何麥克開始尋找台灣的戰俘營區及戰俘,藉此向在戰爭中喪生的親人表達感恩之情。 何麥克首先結合六位志同道合的外籍伙伴,成立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展開「台灣戰俘之旅」。 不過,戰俘營年代久遠,所留資料有限,多只能採取田野調查的方式,深入可能發現戰俘營的台灣大小村落,追溯這段失落的歷史。 在何麥克等人努力下,從台北大直、新店到台中、玉里、台南、屏東等地,陸續找出十四個戰俘營,每找到一個據點,何麥克便加緊展開蒐集資料的工作,重繪戰俘營地圖與相關位置,再拍攝下現今景物,進行今昔對照,最後再將這些資料登錄在網路,讓當年曾經滯留台灣戰俘營的世界各國軍人及家屬,跨越國界從網路上獲悉相關線索。 如今,戰俘營紀念協會已陸續與二百多位戰俘或家屬取得聯繫,彼此交換訊息,何麥克更多次安排昔日戰俘或戰俘親友重返舊地,在一次次的參訪行動中,何麥克見證一段段至死不渝的愛情故事,發現一樁樁冷酷戰爭的溫馨善行,幫助無數歷經戰爭摧殘的受苦者,彌補心中難言的缺憾。 譬如,廿一歲的英國軍人艾倫離開剛訂婚的未婚妻艾莉絲,遠赴海外支援聯軍,三年後卻染痢疾而病逝在屏東的日軍戰俘營。終身未嫁的艾莉絲經過一輩子的尋覓與等待,在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的安排下與艾倫重逢。她在曾為戰俘之墓的麟洛公墓寫下給「親愛的艾倫」的字,讓這份永恆的愛永存心底。 此外,五十七歲的肯特自小知道有位台籍管理人員偷偷照顧囚禁在屏東隘寮戰俘營的父親,經常引導近年過世的父親閱讀聖經而捱過這段艱苦歲月,多年來四處尋找這位恩人,最後也在該會協助下跨海找到八十二歲的恩人林全信。眼角泛著淚光的肯特緊握林全信雙手致謝:「當年若沒有你的幫忙,父親可能熬不下去,也沒有今天的我」。 何麥克說,每當安排這些戰俘或親友重返舊址,見到他們圓夢的喜悅神情,正是支持他前進的動力。 投入愈深,何麥克蒐集資料越多,愈發感慨這些歷史不該被遺忘,尤其是台灣人。他希望後世得到借鏡,避免類似悲劇再發生,也為二十世紀中的前半世紀,不斷遭受戰爭烽火蹂躪的台灣,補述一段大時代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
|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