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顏維勳浪子回頭 提供待用麵溫飽弱勢者

2024/12/20 21:00
30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吳艾宣、朱庭萱/新北市板橋區報導】「叔叔,今天去你們家裡吃的一碗麵,真的很好吃,謝謝你。」這是小男孩親手寫給顏維勳的卡片。他的母親因病住院,無法支付醫療費用。顏維勳得知後發起募款活動,成功籌得12萬元,解決了母親的醫療問題。手術後母親體弱無法工作,顏維勳不僅提供麵食,還送去生活必需品。小男孩的感謝讓顏維勳感動,也鼓勵他未來要繼續幫助他人。

新北市板橋區的青翠市場,有一家樸實的麵店——行善麵店。這家小吃攤是全台首間推行「待用制度」的店,由老闆娘顏林蔭和她的兒子顏維勳共同經營。2013年透過創設「待用麵」的理念,顏維勳讓顧客能為有需要的人捐贈一碗熱騰騰的餐點,為那些像小男孩家庭經濟狀況不穩定,或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孤寂的獨居老人提供溫飽,讓弱勢族群不再因為沒食物而忍受飢餓的痛苦。

↑ 老闆娘兒子顏維勳在行善麵店煮麵。攝影/吳艾宣

顏維勳今年45歲,在他1歲多時,母親揹著他推著推車賣麵,之後才開設一間麵店,父親也跟著賣麵,至今已共同經營四十四年。顏維勳的母親顏林蔭表示,兒子年輕時因缺乏管教而誤交壞朋友,開始翹課、混跡社會,甚至在KTV與朋友群聚鬥毆,最終因鬥毆事件導致一人死亡,兒子涉入過失致死罪因此入獄。初犯時兒子15歲,不了解犯罪後果走上歧途,自己雖多次嘗試阻止,但兒子因叛逆期未能聽從。顏維勳說他關了四年出所後,還多次因賭博、辱警等行為入獄,後來還違反商標法,大量購進印有LV標籤的仿冒打火機,在網路上兜售。

違反商標法坐牢出獄後,他從事紋身行業,開了一家店,店裡的顧客複雜,環境裡充滿刀槍與爭端。不久後,因為每天都有人拿刀持槍到店裡談事情,且擔心雙親擔心,他決定把店收起來。離開台灣去到大陸,他心想能夠徹底擺脫過去,重新開始,但卻因為遭遇欺騙,再經營紋身店的計畫未能成功。隔年,他回到了台灣,開了第二家刺青店。這次希望能過得單純些,但不久後,因熟悉的朋友被欺負,他選擇站出來幫忙,他拿出了槍,結果店面在半夜遭到報復被砸。

警方也介入調查,從他店裡搜出了一把槍,顏維勳被判定犯了槍砲罪,他的律師說:「你沒有機會了,你還是要再回去監獄。」就在這樣的絕境中,他做了一個夢,夢中有個聲音告訴他:「其實你這件官司是有轉機的,但你要聽我的話,你要去行善。」雖然覺得不可思議,但他在現實與夢境之間,選擇相信夢境,於是去廟裡求神問卜,神明給了他肯定的答案,案件確實有可能改變。

後來法官裁定緩刑,讓他免於牢獄之災。他心懷感激,許下承諾,發願開始行善,以回報這份上天給他的意外恩惠,也希望能夠為社會貢獻些什麼。他決定將紋身店改為一間公廟,從2012年起,公廟成了他服務社會的基地。他不再為朋友們的爭執和糾紛所困,開始投身於關懷需要幫助的人,成為一位積極行善的慈善工作者,顏維勳在臉書找尋網友一同關懷其他的人並環島行善。

最初,他把目光投向專門收容智能障礙者的教養院,對許多人來說既陌生又難以接觸。教養院裡住著一些無法照顧自己的孩子,他們被稱為「憨寶貝」,需要全天一對一的照顧,這樣的需求常常拖垮整個家庭。他發現這些家庭往往無力負擔巨大的經濟壓力,而教養院成了他們唯一的依靠。

他走訪全台灣每個縣市的教養院,透過臉書呼籲大眾捐贈白米、尿褲等民生物資。顏維勳持續分享呼籲,越來越多人瞭解教養院支撐著無數家庭。他也在環島過程中偶然走訪一間僅有16名孩子的育幼院,資源極度匱乏。透過他的宣傳,三年內這家育幼院終於籌到了資金、買了地,為更多孩子提供安穩的生活。他也會接到各地派出所轉來的協助需求,可能是一位失業單親母親,或是一位長期病患。並於2020年成立了承天府環島慈善會,擔任榮譽理事長。

一碗待用麵建立起關懷的橋樑

顏維勳從環島行善後發現,世界上原來有那麼人沒錢吃飯導致餓肚子,他想著有何方法能間接幫助到這些困苦的人不愁三餐, 2013年在網路上看到義大利咖啡廳有待用咖啡,他說:「國外他們可以不吃飯,但是不能沒有喝咖啡,他們每人都會喝咖啡,會買一杯咖啡,再預付下一杯給需要的人來享用。」因此他將媽媽的麵店結合待用制度,開始做待用麵。

↑ 待用麵捐贈流程圖。製圖/吳艾宣

在行善麵店裡,只要你開口就可以領取,他們不會去審核或詢問太多。行善麵店賣待用麵,打造了一個平台,對顏維勳來說,這平台的目的就是「你餓了來找我,我盡力協助。」讓有困難、需要幫助的人,有地方可以來吃口熱食得到溫飽。顏林蔭也表示,為了讓常來的顧客不會覺得單調,店內會替換不同種類的餐點,如炒飯、滷肉飯等。至今行善麵店已有幾千位的善心人士捐款,送出十萬碗以上的待用麵,每天維持十五碗的領取量。

在顏維勳看來,待用麵的意義並不只是填飽肚子,而是進一步關心這些人背後的家庭需求。給他們一碗麵只是開始,透過給麵的接觸點,或許還能找到其他更需要幫助的地方。為了深入了解每一個來領待用麵的人,他會讓母親記下對方的聯絡方式,之後再親自打電話去詢問:「今天你來吃麵,家裡還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嗎?」有一次,他接觸到一個特別的家庭,一位父親帶著極重度障礙的兒子。兒子不到20歲,身材魁梧,原本父子倆露宿街頭,睡在公園。後來父親找到工作找到棲身之處——地下室,兒子常大吼大叫吵到其他房客,因此房客希望父子倆搬出去,但房東看他們很可憐因此收留他們。因被旁人投以異樣眼光,父子倆因此長期躲在地下室,因為無法負擔電費,天氣熱也不敢開冷氣。直到無法解決一日三餐,才不得不走出門,來行善麵店領取待用麵。

顏維勳透過反覆的關心,了解到他們的困境,決定幫助這對父子。他幫他們批貨,協助父親在公廟前擺攤賣襪子,讓他們有了一份收入,逐漸擺脫生活的窘境。他還聯絡其它單位,提供生活費支援,並幫助他們申請低收入戶補助,安排住進合宜住宅。這段關懷從最初的一碗麵開始,逐步延伸,直到讓這對父子有了安穩的住處,不再流浪街頭。

也有位小男孩,每隔一段時間都會來到麵店領取麵食。他的母親因為生病住院開刀,身無分文,無法支付醫療費用。顏維勳聽聞此事後,在自己的協會中告知其他夥伴這件事,發起募款活動。人們紛紛捐款,最終籌到12萬元,幫助男孩的母親支付了醫療費用。手術後,母親的身體虛弱,無法出門工作,生活相當困難。為了支持他們,麵店不僅定期提供麵食,還將文具、衛生紙、奶粉等生活物資送到他們家。因為母親身體虛弱無法下廚,他們只能依賴行善麵店的麵食和捐贈品度日。

有一天小男孩親手交給顏維勳一張卡片,上面寫道:「叔叔,今天去你們家裡吃的一碗麵,真的很好吃,謝謝你。」那張卡片裡的小小字句,表達男孩的感激。顏維勳接過卡片時很感動,也藉機教導他:「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將來你長大了,有能力時記得幫助別人。」顏維勳只希望小男孩能好好孝順媽媽,他認為這是小男孩能給他的最好回報。然而這對母子至今仍缺乏穩定的經濟來源,於是顏維勳聯繫其它慈善組織,持續關懷並用社會資源幫助母子倆。

然而,這麼多年來,需求遠比想像中多得多。有人求助醫藥費、有人有生活困難,甚至需要數十萬才能解決的問題。最初,他會盡可能幫忙,但漸漸地他發現自己無力應付,甚至感到無力和壓力,別人會認為他應該幫忙,甚至應該做到底。但他心裡明白,自己不是社會局、不是公家機構,也沒有固定資源來支援這麼龐大的需求。他感到無奈,因為有心卻無力,他無法承擔每一件求助。

顏維勳的心態「先做再說,遇到問題再解決」

當初構想「待用麵」計畫的時候,他沒有花太多時間思考困難,反而選擇「先做再說」。他心想,哪怕沒有人捐款,自己也可以貼補,只要多給一碗麵,不至於影響太大。因此他們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依然決然地跨出了這一步,成為台灣首家提供待用麵的店。

在計畫初期,很多人會懷疑這種模式是否能持續,有沒有足夠的善款支撐。但他認為,作為首家推動待用麵的店家,他們要「以身作則」,不然其他人看見他們無法堅持,也可能選擇不做。儘管當初每一天都有源源不斷的善款捐助,如今卻變得非常稀少,捐款從每日填滿三頁A4紙,到現在幾個月才湊滿一頁。雖然吃麵的人依舊很多,但捐款的人少了。

「我們怎麼辦?自己貼啊!」他說道。每天有十幾個人來領待用麵,若有捐款就照樣給,若無捐款,他便自掏腰包,讓這些需要幫助的人繼續有口飯吃。對他來說,這不該是計算得失的事,他從不在意虧不虧,反而認為這是一份持續不懈的關懷。雖然媒體曾在資金短缺時報導過,當時引來短暫的捐助熱潮,顏林蔭說明,推出待用麵後,生意有所提升,許多看到網路報導的人受到感動,會特意來店內消費或捐贈待用麵給那些需要幫助的群體。不僅顧客,連社會局的工作人員也成為常客,他們定期到店裡領取餐食,帶給那些無法親自來領取餐食的獨居老人。

但就如同曇花一現,善心隨之消散。這樣的情況一再重複,讓顏維勳逐漸看淡,顏維勳和顏林蔭不再求助於媒體,而是隨緣地繼續這項計畫,「人家來吃就吃,不吃也無妨。」他們就這樣默默地做下去,把待用麵的理念深深埋進人心。雖然這條路上曾陷入負債,但顏維勳仍然堅持,選擇靠自己的雙手,繼續實現幫助弱勢族群的夢想。

不怕人來領取 只怕有需求的人不敢開口

有時也會有一群婆婆媽媽即使家境還不錯,聽說行善麵店有「免費麵」便湊過來吃。對於這樣的情況,顏維勳說道:「既然我們選擇做這件事,就不怕人家吃。」他認為給人一碗麵吃飽,比起被濫用的擔憂更有意義。

對他們來說,幫助人不該設下條件,也沒有誰比誰更需要。顏維勳與顏林蔭來者不拒,他們知道,有些人表面上看起來穿得體面、說話也帶著自信,但實際上囊中羞澀;也有些人看似窮困潦倒,實際卻家財萬貫。這樣的表面判斷並不準確,因此他們選擇不設限。

但並非每個人都心存感激,也會有人把店裡的愛心當作理所當然。有一次,一位固定5點下班來行善麵店打包待用麵回家吃的客人,都會與店家索取紙碗。連續一個多月後,顏維勳好奇問他:「你家裡沒有碗嗎?」對方回答他「有,但懶得洗」,顏維勳感到無奈,於是拒絕再給紙碗。對方卻生氣回應:「為什麼不給我?這些麵是別人捐的,所以是你們應該做的。」接著竟把麵丟在店裡,說麵也不要了。

這樣的行為和態度讓顏維勳無法接受,他不是因為一個紙碗就拒絕誰,是因為紙碗的成本,並不包含在善心人士捐款代用麵的部分,對方卻毫不考慮這點,覺得自己該得到的更多。他們的待用麵是為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準備,而不是為了滿足誰的方便。這成了他11年提供待用麵以來,唯一一次拒絕給麵的經歷。

所幸,絕大多數來領取待用麵的顧客,情況遠非如此。顏維勳記得有位男老師,疫情期間無法上班,家中妻子罹癌,還有兩個年幼的孩子。一家有四口,他每次卻只拿兩碗麵,說著「夠吃就好,其它留給更需要的人」。在這種特殊情況下,顏維勳不僅給麵,還會多給些資源或幫助。對於這些看起來並不像弱勢的顧客,他們選擇相信、選擇給予,因為每個人背後或許都隱藏著我們不了解的故事。

真正需要的人,因一些限制,卻無法申請任何補助。他舉例說,有些人可能在山坡地上持有一塊不能賣的共有土地,因此無法符合低收入戶的資格,但生活上卻非常困難,政府的審核機制無法顧及這些人,他們只能向民間團體求助。顏維勳認為,若是沒有民間團體在基層提供支持,這些人早已無處可去,甚至可能引發更大的社會問題。他說:「我今天待用麵若沒有發起,餓了三餐的人可能為了偷一碗麵、偷一顆包子去搶去偷」,自己不會把這件事看作什麼成就,只希望透過待用麵這個平台,能給需要的人一條生路,避免他們因生活困境走上不歸路。

24小時待用麵販賣機  八年的夢想尚未實現

顏維勳的夢想是一個「24小時待用麵販賣機」的系統。他構思了一張類似悠遊卡的特殊卡片,持卡人可以在機器上嗶一下,自動獲得一碗熱麵,隨時提供方便的餐點支持給需要的人。他的構想包括和公部門社會科合作,讓真正有需要的弱勢人群能夠領到這張卡,避免資源的浪費。但販賣機容量有限,每次僅能提供少量的麵,且要如何確保這些資源不被濫用,也是一個現實問題。過去他也和許多人討論過這個計劃,大家都認為這個構想很有意義,但僅止於點頭贊同,實際操作仍困難重重。

「我需要結合企業的力量才能做到。」他坦言,目前這項計劃還在構思階段,缺乏具體的資源支持。他期望能找到願意合作的企業,不僅能藉此建立正面的公益形象,更能真正幫助有需要的人。他說:「如果能達成,無論是對街友,還是對真正的弱勢群體,都能受用。」然而,這個想法已經在顏維勳腦海停留八年,至今尚未實現。

採訪側記:

進入行善麵店拍攝影音素材時,顏維勳的母親顏林蔭正在煮麵。她看到我們,關心問道:「你們吃飽了嗎?」我們回答說已經吃飽了,但考慮到來採訪必須捧場一下,於是點了豬血湯和小菜。(真的很好吃!)我們詢問價格時,顏林蔭卻說:「不用錢啦,我請你們。」我們很不好意思,堅持要付錢。顏林蔭卻堅持說:「你們是學生,又沒賺錢,不用啦。」我們覺得很愧疚,不斷地向她致謝。

在享受顏林蔭的愛心款待時,我們也親眼目睹了兩位善心人士前來捐款並留下聯絡方式。與顏林蔭聊天時,她提到其中一位捐款的小姐似乎住在附近,因為她是常來捐贈待用麵的顧客, 她們都稱呼她為「乾媽」。這讓我們非常感動,雖然如今行善麵店的捐款者已經比享用免費麵的人少了很多,但仍然有許多有愛心的民眾,看到社會上有不少人因為缺乏金錢而忍受饑餓,願意盡自己的一點心力,為那些有需求的人提供幫助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