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存從根開始 簡史朗積極復育邵語
【專題記者/陳文、鄭卉晏、蕭卲樺、廖婉娟】
「ㄕㄚ ,ㄕㄨ,(邵語) 這是舌邊音,音是從舌頭兩邊發出來。邵語不是唇齒音是雙唇摩擦的ㄈ。假如不能好好掌握這個發音原則,就會挫折感很大。」他是簡史朗,為了搶救瀕臨滅絕的邵族語言,以六十歲的高齡,攻讀政治大學民族系博士班。基於一股保存原住民文化的熱忱,卸下教職重返校園。
簡史朗從小在多元族群的埔里成長,在街上時常能看見紋面的泰雅族耆老,原住民文化早已融入生活的一部分。他對邵族文化特別情有獨鍾,和他母親的平埔族背景有關。他說:「我看到平埔族漢化程度很高,以目前台灣文化氣氛,現在原住民就是將來的平埔族,這是我最不願意看到的。」
邵語和其他原住民語一樣原本沒有文字,一直以來靠著口耳相傳傳承文化和語言,但是簡史朗認為人的記憶力有限,傳承過程中容易出現斷層甚至消失。因此,他在邵族耆老與青年協助之下編纂了「邵語詞典」,將邵語「文字化」,同時積極復育邵語。協助簡史朗編纂邵語詞典的邵族族人高榮輝說:「人家說皇帝不急,急死太監,他就是屬於太監。因為我們受到他的影響,我們這一輩如果還不好好把這保存下來的話,真的好幾千年下來,我們的文化就會消失掉,我們以後要對我們的祖靈怎麼交代?」
邵語詞典的編纂不僅工程浩大,最大的難處在於從無到有的過程,簡史朗說:「蒐集語料那是在空氣當中的聲波,有意義的聲波,要把他錄音下來,並且文字化、整理書寫、比對比較。通常蒐集語料一個小時,可能就要用二十個小時整理。」雖然邵語詞典已經出版,直到現在仍不斷的刪修增補。對簡史朗來說,編纂詞典是一輩子的工作。
政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林修澈從簡史朗讀碩士開始就指導他,十分讚許他的認真用功,雖然五十歲才重返學術殿堂,靠著累積數十年的田野調查經驗和對原住民文化的熱情,以平地人的身分主動與邵族人接觸、長期學習邵語。簡史朗過去南投縣大成國中的同事石嘉程這麼形容:「我覺得他很專注很執著。在我高中時,他就會在部落做田野調查,訪問我阿公、阿嬤、村子裡的耆老,一開始他來我們族裡面,大家會比較質疑他的目的,但日久會被他的精神所感動。」
現在的簡史朗一邊寫博士論文,一邊協助政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編列原住民教材,並且不斷地蒐集語料,持續編修和補充詞典,經常往返南投和台北。他說:「其實要做也是做不完,只能說能做到什麼時候,那就盡量做,做到不能做為止。」未來在推動邵族文化保存的路上,簡史朗認為不必太理想化,就是繼續做自己該做以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