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西
演出詳細資訊:請按此
標榜「鼓舞新興藝術工作者,匯聚各種藝術創意,讓邊緣藝術盡情發聲」的首屆台北藝穗節,本週就要開始啟動了。壓縮於三週的61組演出,究竟誰能脫穎而出,風評與票房雙收,相信是「人人有信心,個個沒把握」。
今天預報的《女人戰爭》,改編自瑞典名劇作家史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的單幕劇本《The Stronger》,拿演員、導演「三女組」的話來說,這齣戲「走寫實表演路線,一定讓觀眾看得懂」,而且深富「一話可以二說」的辯證涵義,況且這劇本是部「歷久不衰之作」。
以上這幾個重點,不知道是否能夠打動正在售票系統或盯著藝穗節手冊大海撈針的你?但以我現場觀看排練的感想,這部短小、細緻、富有爆炸力的劇本,在導演詮釋、演員表演的再創造過程中,確實予人一種紮實、信賴的質感。無論是演員自然的腔調、對手的摩擦、乃至劇情的加進,不但足以安全上壘,還有能力繼續攻城掠地。
在這樣的以對白為主要鋪陳的劇作,腔調的掌握與對峙的火花摩擦通常是首要的防守條件。原作僅為15至20分鐘左右,X夫人與Y小姐「一說話一沉默」的表演限制加重了演員的承載力,而導演又另外添加一段互換、轉置的情節,角色依舊,但原本說話和沉默的姿態彼此交換,此舉讓劇情產生了另一波高潮,也可能另現了新一番的意義,再則,我們必然看見兩位演員在短短不到一小時中間的身體變化,這些都是這一個版本的《The Stronger》的特色。
至於為何選擇這劇本?最早是出自(文宣上說受過紐約劇場實戰磨練的)演員方岫嵐的喜愛,後來藝穗節徵募訊息公佈,她遂找上(文宣上說拿到美國天主教大學表演碩士的)張嫚書,然後導演施珊珊再進來,便開始謀畫這場《女人戰爭》。
至於觀眾為何選擇看這戲?這就不是我能決定的了。
【後記】
排練場在一間「美容醫學」診所的地下室,我看著寫上「……一個是受過紐約劇場實戰磨練,一個是美國天主教大學表演碩士……」的DM,問演員岫嵐「妳是受過紐約劇場實戰磨練還是天主教大學表演碩士的那位」?她答是紐約劇場的那位,接著便報了學校的名字,然後問我「你聽過嗎」?我說「沒有」。她又說「你讀過《尊重表演藝術》嗎?就是那位作者」?我說「沒有」。後來,雪上加霜的是,坐在旁邊的導演施珊珊問我「你讀過這劇本(原著為史特林堡)」?可以想見,我的回答還是「沒有」。
這一連串的「沒有」,讓我後悔當時不該自告奮勇來做預報的。而且,場內除了我一個男的,就是導演、演員三個女的,這跟我家的人口組成是一樣的。不過,當聽到導演的聲音像一位朋友喬色分,而另一位演員張嫚書的聲音像朋友黃小偷的時候(甚至連側面都有點像),這一有趣之處倒讓我在看排時不斷底錯覺。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